國立臺中圖書館資訊小組(910117)
漫談印石
長億中學書法篆刻社指導老師/王鵬翔
印石的起源
一方印石在手,溫潤細膩,凝如寶玉,色彩多變,宛如畫境,令人不禁摩挲把玩,愛不釋手,收集印石更成為文人清玩的雅趣。
由於印石柔而易攻,肌理多變,色彩豐富,不論圓雕、鏤雕、浮雕、薄意等技法,均能雕出造型精密古樸的山水、人物、花卉、鳥獸,若再仔細觀賞印面及篆刻的佈局,則讓人彷彿置身於仙境之中。
目前所知最早的印章,是來自三千年前河南 安陽殷墟出土的殷鉥。而後陸續出土的周秦古鉥與魏漢六朝的古印也極為有名。
秦漢時代,印章的使用擁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規範。如:天子用玉印、雕螭虎鈕,稱為「璽」;大臣則不得使用玉印,不能雕螭虎鈕,稱為「印」。不過,私印方面則無嚴格的限制,所以印材與型制千變萬化。秦漢時的古印大都採用金、銀、銅、玉等堅硬的印材。唐代以後則以犀牛角、紫砂、象牙等做為治印的材料。
明初,文彭(文徵明之子)與何震以凍石治印,頓時之間文人自相仿效,篆刻乃成為一項新興的藝術範疇。由於文人自篆自刻的風氣大盛,因此,繼文彭、何震之後,各派篆刻名家相繼出現,流派印章紛呈。更由於印石的硬度適中,能夠盡隨人意,這就是印石最受篆刻家稱道與喜愛的地方。
因此乃使各地的印石被大量的開採,尤以明末清初為最,福建的壽山、浙江的青田、昌化等地,相繼開採出色樣豐富的絕佳印石。
主要的印石種類
印石的硬度以"莫斯硬度"計法中的二.五~三度之間最適宜,最能表現運刀的韻趣。近年來,國人文化藝術水準大幅提升,消費能力大增,加以兩岸交流頻繁,國人收藏鑑賞印石的風氣日盛,印石頓時成為收藏界熱門的標的。蒐藏的品質目前以壽山石、青田石、昌化雞血石、巴林石為主。因其石材較細膩、溫潤,色相豐富,品相好的石材較多,在國內外流通的品種也以這幾種為主,尤其壽山石系中的田黃石質佳量少最受青睞。其它石種,如水坑石、芙蓉石、荔枝萃、都靈石(或稱都成石、杜陵石)及巴林石系中的黃凍也頗受好評。
台灣印石蒐藏歷史並不長,光復初期的印石收藏,僅限於書畫篆刻家。大陸文革期間,大量的文物成批流入日本、香港,並部分輾轉來台,大量的印石問世,收藏鑑賞風氣才漸臻成熟;加以泰國的泰來石、韓國的朝鮮石與內蒙古的巴林石相繼被發掘引進,台灣的印石收藏風氣才益發蓬勃。早期篆刻用石少、質地低劣,產自泰國的泰來石曾經是篆刻市場用石主流,直至內蒙古巴林石引進之後,提升篆刻用石水準,對篆刻藝術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壽山石
產於福建省壽山鄉的石材,統稱為壽山石。主要特徵是質地潤膩、色樣繁富鮮艷,古時候常被用於雕琢飾物。一般以田坑為佳,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其中又以田黃為最珍貴。素有「石中之王」的美譽,質地細密溫潤,透明度高,又因產量極稀,故昔日有「一兩田黃一兩金」,後來更因佳品難覓,又 有「一兩田黃十兩金」來形容其物稀價昂的程度。
青田石
產於浙江省青田鄉的統稱為青田石,於宋代開始開採。青田石原本產量極豐,但經過長期開採,目前所採的青田石已少見佳品。青田石主要的特色是顏色純淨,以單一色為主,其中又以青色居多,其他尚有白、黃、淡綠、豆青、黃褐、紅等色,石質的粗細度相差頗大,少見大塊的青田石。青田石的另一特質是,刻印時極易奏刀,而且不會崩陷出太大的紋路。
昌化石
產於浙江省昌化縣山區的統稱為昌化石,有紅、褐、黃等色,石色斑斕,以灰白色居多。其中石質稍微透明,有如熟藕粉的,稱為「昌化凍」,若石材上有鮮紅色斑塊(有如雞血凝結)則稱為「雞血石」。 雞血石是昌化石中的極品,十分罕見,其中又有老坑及新坑之分。透明度高,顏色又鮮紅的,大都屬於老坑;反之顏色暗沈,缺乏透明度的,則大都屬於新坑。昌化石的品質相差極大,可分為半透明與不透明兩大類,而且石材中大都有俗稱「砂丁」的石英顆粒。
其他的印石種類
除了上述三大印石之外,其他常見的印石尚有:
巴林石: | 產於蒙古與東北的交界處,質地細,狀似凍石。不過,其奏刀性比之壽 山石、青田石仍略遜一籌。 |
萊州石: | 產於山東掖縣,半透明,石理呈片狀,以綠、青、黑居多,間有白色斑點。 |
朝鮮石: | 又名韓國石。常被冒充為我國的珍貴石材-----田黃。不過,可據辨識的特點是,其石質不似田黃溫潤光澤,又沒有蘿蔔紋,而且石理常出現黑點。 |
泰來石: | 又稱泰國石,產於泰國 清邁山區。石色繁多,但石質不純,經常間雜有小雜點,不過適刀性是不比壽山石差。 |
◎ | 其他如福建長樂石、福清石、連江石、永泰石、閩清石、莆田石……;浙江平陽石、大松石、蕭山石、雲和石、寶華石、常山石、大洪石……;江西上饒石﹔廣東廣綠石、金勾石……;遼寧丹東石、大連凍……等等,其他各地均有印石分布。台灣目前仍無適合之印石可供篆刻之用。 |
印石選購與養護
印石選購
一、質地純
印石的質地講究的是「溫」、「潤」、「細」、「膩」、「凝」、「結」,好的石材才值得購買,粗鬆脆的印石絕對不值得購藏。若印石擁有六德中的四、五德即屬上品,若只有三德則屬中品,若是三德以下就以無購藏的價值。
二、須成材
印石講究的是「方、高、大」,一般以一兩左右為「成材」,二兩以上為「大材」。
三、色調須調和美麗
印石的顏色應是嬌而動人,艷而不俗;而且純色者應是色澤鮮明均勻,巧色者則應自然天成,渾然一體,才不顯得矯作。
四、雕工細
過去的愛石者認為石質最重要,雕工僅在其次。其實細膩的雕工不僅可以更彰顯好的石質,甚至也可以利用精巧的雕工技術,來掩飾原有的石質缺憾。所以,選購有雕工的印石時,應注意雕工是否細膩自然,千篇一律不具匠心獨運的雕工,則顯得生硬庸俗。
五、裂紋、震格須避免
越大的石材,就越難達到純淨透雅的要求。不過,購藏印石時,應仔細觀察是否有不正常的裂紋與雜質。
六、年代是否久遠
老印石同樣可以欣賞石質和雕工之外,同樣也多了歷史上的價值。不過老印難尋,有些人為了賣得好價錢故意做假偽裝,因此藏購老印須特別謹慎。
印石的養護
一、老印的養護
1、除污垢
嚴重殘積印泥或手垢的老印石,應先浸泡在稀釋的洗碗精中,依狀況浸泡十~六十分鐘。再用軟毛刷仔細刷除鈕、印身與印面的污垢。
2、細磨
老印若有缺損時,可用三百~八百號水砂紙由粗到細加以粗磨,接著再用一千~二千號水砂紙加以細磨。若只有輕微刮傷,只須用二千號左右水砂紙沾水輕磨即可。
3、拋光
接著用細布、軟布或絨布反覆摩擦,印石表面生光發亮。
4、上蠟
把印石放在平底鍋上加熱後取出,趁熱均勻塗上一層白蠟。另有一種方法是:將印石抹上少許白茶油,放置二、三十分鐘,再用絨布或細布擦拭。
二、其他印石的養護
田坑石
田坑石的性質穩定,不需特別的油養,平常只要多摩挲把玩,即可使印石自然留下一層薄薄的油光,稱之為「寶光」。
水坑石
水坑石與田坑石一樣不太需要油養,油養反而會使原本凝膩的水坑石變得暗淡又無光澤,所以,平常只要多摩挲把玩即可。
山坑石
山坑石的種類繁多,石色鮮艷動人,但是質地較鬆,天候乾燥高溫時,容易出現裂紋,所以應經常油養。不過,白芙蓉雖屬山坑石,卻不宜油養。
雞血石
雞血石含辰砂的化學成分是硫化汞,一但常用手把玩,易使石色變得暗沈,甚至使活血變成熟血或死血。又,雞血石的硬度不高,若長時間受到光照,可能會引起輕微變色。所以,最好將雞血石收存在軟質的錦盒中,以免受到日照與碰撞。
薄意印石
薄意是在相當薄的石層中雕刻一草一木或寫意山水,所以就不宜經常摩挲撫玩,更不可用力摩挲,企圖使它變成老印,否則精巧的刀功容易受損,減低欣賞價值。
印石鑑賞與鑑別
前言
印石的鑑賞與鑑別雖然看的都是印石,但是,前者講究的是欣賞印石的美感;後者注重印石的產地和石種。剛開始蒐集印石的人,每看見一方合意的印材,總會一再端詳,看看它的質地、雕鈕,並進而欣賞印面與邊款的佈局,將全副精神馳騁於整顆印石中。於是,你將不再以只收藏一顆或數顆印石為滿足。
在蒐集當中,你一定也會多方參考相關書籍,及請教印石商人有關印石產地、種類、質地優劣………等各方面的知識。接著,依照自己由各方面所累積的經驗與知識,將自己所擁有的印石一一標示出其石種產地,排出自己心中的排行榜。然鑑賞與鑑別的性質雖有不同,卻又互相關係。正如「石印材」一書的作者小林德太郎所言:「鑑賞印石必須用到鑑別的功夫,鑑別印石時則需要鑑賞的態度」。
印石的品評
一個完美的印石,必須兼具實用性與欣賞價值,這也就是印石的「兩用性」。愛石的人一旦得到一個好的印石,難免會再三摩挲把玩,愛不釋手。印石專家石巢先生認為,在品評印石時,所要考慮的包括有六大要件--質、色、材、工、奇、文。
質--
質地以溫潤如玉為佳,若能符合「溫、潤、細、膩、凝、結」六德的條件為上品。
六
德
溫:如蘊玉,有寶氣 潤:如石裡生泉
細:綿緻如嬰膚
膩:如肌裡油溢 凝:明澈如鏡富光澤 結:實如鐵,密度高 色--
顏色須嬌而動人,艷而不俗。
材--
印石講究「方、高、大」,不過,越大的石材,就越難要求質地純淨。
工--
亦即「雕工」。一般玩石者都認為石質最重要,雕工其次。其實好的雕工不僅可襯托出好的石質,經過巧妙的雕飾之後,不但可掩飾原有的雜質或缺憾,更可達到化腐朽為神奇的功效。
奇--
亦即「稀奇罕見」。越稀有罕見的印石就越具有收藏價值。
文--
指的是印面的篆刻與邊款。即使是普通的印石,只要加上篆刻與邊款,即能賦與另一種生命。
不過,印石另外又有「三賤」,只要具備三者之一,就不被視為好的印石。
三
賤
粗:石質粗澀,缺乏光澤 鬆:質地不密緻,一旦缺少油養,就容易出現甘蔗渣紋或白點 脆:乾燥時易出現碎紋,若堅者硬如花崗石,不易奏刀
辨石的五大原則
一個經驗老練的印石鑑賞者,只要把印石放在手中,憑著觸感與重量感,大概就能分辨出屬於何種石種。但是,這也僅限於鑑別功夫十分到家的專家,才能正確分辨石種。
一個初學乍練的印石愛好者,很難光憑書籍資料就能擁有正確的辨石概念。根據統計,印石的種類多達百餘種,若非累積相當的辨石經驗,實在難以一一確認。所以,辨別石種時,必須掌握「望」、「聞」、「問」、「切」、「摸」五大原則。
辦
石
的
五
大
原
則
:望石:
面對一方印石時,可從外型、顏色、質地的粗糙與光滑來斷定它是屬於何種石種。不過,若想擁有「一望便知」的眼力,則必須平日多觀察各種石種,才能練就一付好眼力。
聞石:
亦即多接近同好,以石會友,多聆聽前輩的經驗談,以增加自己的辨石經驗。
問石:
學習辨石之初,凡有不懂之處應立即請教前輩專家,聽到自己未曾聽過的印石名稱時,應立即翻閱石譜,詳加閱讀,不懂之處再多聽、多問,才能增進辨石知識。
切石:
「切」亦即用刀子刻。不同石種的印石,其軟硬程度不一,刻下來的石屑有些呈粉狀,有些呈細粒狀。此外,刀刻的聲音也有所不同,如潤、細、膩、凝的印石,用刀刻之並無聲音;反之,堅硬的印石則會發出硬鈍的聲音。又如楚石的表面為黑色,用刀刮之則呈綠色粉末,且具有鹹味,所以容易辨認。
摸石:
印石種類達百餘種,其中有許多石種的色澤十分接近,光憑肉眼無法分辨。如白芙蓉與白半粗,兩種石材色澤極為相似,但前者石質柔而細,光滑而潤;後者質地較粗硬,缺乏滑、潤感。只要用手摸摩一番即可分辨。
此外,除了掌握上述分辨石質優劣的基本條件,對於一件佳品,還需要求石質的純、淨、靈。
純—
純粹。石裡夾雜不同質之塊狀物則不純。
淨─
無垢。石裡含影響色澤優美之沙粒、雜質或雜色則不淨。
靈─
通靈。石裡之紋理及石表面之光澤,顯現出自然美妙之波動感,令人心動。
一件質優之上品石,若能兼具純、淨、靈之特質,則真正是叫人視之動情,撫之則愛不忍釋手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