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靈山法門,就是靈修的一種法門,就是藉由神明的力量,啟發先天靈氣,再藉由神明的幫助、加持,來修身養性、調理身體、修養性德,來達到性命雙修的目的,因為都是到靈山聖地,請神明幫助靈修,所以稱作靈山法門。 

因為靈山法門,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有很多方面的逸失,造成目前許多人對靈山法門的不解或誤解,因此藉此希望幫助走靈山法門的人或誤解靈山法門的人,讓大家對靈山法門更繚解並走得更順利。



靈動分好幾種,氣與磁場的應和會靈動,氣的運行、本靈的應和、神明上身等等都會靈動,走靈山法門的人通常這些都分不清楚,因為啟靈後還有一段的訓練,因為這段訓練的逸失,所以往往分不清楚。 

所以,是什麼情形的靈動,是要靠訓練才能明白的,當練到可以分辨時。一般的靈動,多是由自己主導,而乩童的神明上身,多是由神明主導,這是其中最大的不同處。 

因此靈修的人,在心性的修持上就特別重要,心性修持與術法成長是相輔相成的。而乩童則靠神明的力量,因此心性修持就顯得沒那麼重要,也因此,乩童往往為人所詬病。 

靈山亂像在本靈部份,大致都誤認自己是神明轉世,接下來就是比誰的神格位階大,最後就變成造神運動,一尊尊位階更高的神就跑出來了,其實這些都是認識不清且妄自菲薄所造成的。

靈山法門基本的步驟有: 

一、啟靈操練本靈。
二、赦因果。
三、求賜靈光及靈療身體。
四、會九龍九鳳。
五、會五母、護國天柱。
六、西歧城封神。
七、送疏領旨。
八、降主神及操練主神。
九、三十六天公廟指示修行迷津。
十、會無極老祖求賜混元真氣。
十一、開八卦鬆骨節。
十二、洗眼、洗耳。
十三、煉氣成丹。
十四、七十二地及下陰間。 

以上為基本要做到的步驟,剩下的就看個人機緣繼續修煉下去,修行是窮及一生,永無止盡的,千萬不可因為走到某一步驟而自識太高,如此不但不進反退,更甚者會如目前狀況,使很多人鄙視此一法門的存在。 

而相應的現象就是被本靈牽著走囉,每一個會靈的人,都變成靈會靈,自己不知道在會什麼,真正的會靈,是人在會靈,而靈才相應,也就是說會這個靈的目的是什麼,自己要清清楚楚的知道,神明交代什麼,自己也要知道,而不是去到靈山,本靈伊伊哦哦唱完就了事。 

靈山法門本來就是從道脈分出的方便法,現在很多走著走著,逸失很多,結果變成兩者不同,也就是基礎的逸失,所以很多人走到迷惑重重。 

20年前的早期,沒有靈山法門這個名詞,而是從南州忠義堂保生大帝開始,指引大家這個方便法,到最後形成一脈,因此成為靈山法,所以,要真正瞭解此法,其實源頭還是得到忠義堂去。 

在靈修的說法,當初天地混沌,只有一炁,爾後化作三清,人也是如此,化作三條靈氣,一在本身,二在天地,在天地之靈氣,稱作本靈。 

啟靈就是接引或說啟發先天的靈氣,而所啟發的先天靈氣,稱作本靈,啟發了先天靈氣後,再藉由神明的加持與輔導,以先天靈氣的輔助,來修身養性、調理身體、休養性德。 

起靈後,本靈所產生的應和動作,幾乎都跟神明一樣,不瞭解的人,往往因而自稱某某神明轉世。
須知本靈不是神明,本靈是來輔助及給我們運用的,學了靈修,只是在感受無形的力量以及運用無形的力量,如果因此把自己當成神明,則錯之大矣。 

起靈後,要懂得自我要求,修身養性,降低物慾,減低貪念,以和待人,須知修行的過程中,心性的提昇與外在的修練是相輔相成的,只追求外在的提昇,則修行境界是無法跟進的,甚至會因此窒礙,內外都無法繼續突破。 

本靈的習練: 

啟靈後,要操練本靈,因為本靈原本就是自己的先天靈氣,所以要操練本靈,使本靈與自己合為一體,但運用者是自己,所以千萬不能被本靈牽著走,要練到自己要本靈起來運用就起來,不要時就不會出現,控制隨心。 

至於如何操練,在網路無法說明,且啟靈後,身體就是靈體,很容易被外靈所侵,所以有興趣的人須找好的師傅帶領。 

要操練到與本靈合一,與本靈配合的默契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操練的過程中,必須明確的感受出本靈是由哪個點進入身體的,還要感受本靈的力量,感受完本靈的力量後,還要感受其細膩的一面,細心感受到二者合一,到最後方能氣隨意轉,自己要如何,本靈便配合;而不是讓本靈牽著走,本靈要如何你便配合,這是目前走靈山的人,最容易犯的錯。 

單指修行來講,並不一定要修練本靈,在靈山這個法門,有很多步驟要藉由本靈的幫助,所以必須修練本靈。 

最終目的當然是成佛囉,但也是要經許多劫的修煉~~~ 

最早,由南州保生大帝開始指點,去問事的人,會指點去赦因果、會五母、會九龍九鳳~~~等等,因為要去的地方都是山上靈氣重的大廟,久而久之,就有人稱這些為跑靈山,後來就被稱做是靈山法門囉。 

靈山中所謂的靈脈問題 

靈山法門,原本也沒有所謂的靈山法門,早期也不過是單純的會母會靈,然後單純的操練本靈、操練主神等等,為什麼會變成很多靈脈,且各脈之間修法之不同,這~~可以說是《緣法》的不同,或許也可以說是人心的問題吧。 

在早期,還沒有所謂靈山法門時期,靈修的人可說是非常少,那個時候,宮壇也很少,最多的就是一貫道的佛堂,鸞堂也不少,佛堂大多在私人家中設置,鸞堂則以著書最多,最有名的算是台中聖賢堂,後來的聖天堂......等等。 

那個時候,很單純的就是赦因果,然後會五母、九龍九鳳以及各個神明的神靈靈氣等等,因為個人緣法及靈氣的吸收〈也有些練靈氣拳〉的關係,很自然的啟靈,然後練本靈,待至主神降下後,操練主神,很單純的練氣修心如此而已。 

因為本靈的關係,有人比較快有感應,有人比較慢,漸漸的,區分成先天無極靈以及本靈《那時候沒有本靈的稱呼,是以本靈顯現的型樣稱呼》,先天無極靈在男生的稱呼為九龍太子或金龍太子女子則稱九鳳仙女或仙姑,在三桃山龍雲寺會九龍九鳳時,則可以知道是屬於第幾太子,例如金龍大太子......等等。 

後來漸漸的,就區分出了所謂的太子靈脈,太子靈脈中的人,就開始研究及追查所謂的九龍太子的由來跟經過,最後不知是誰,加上了八卦色系的區分,則變成了金龍太子、青龍太子.............等等不同顏色〈笑~~~〉太子,這是第一次的分野,後來本靈的分野居然有五級之多,現在也比較少人在說太子靈脈了。 

現在的靈脈,多是以五母的分別來算的居多,早期所謂的會五母,就是五母都要會,分別是王母、金母、九天母、地母、佛母等五母,也有王母金母合為一母、九天母、地母、梨山母〈驪山母〉、佛母等五母,會有這兩種分別是最早知道驪山母娘的人較少,而王母金母又分屬兩間宮廟,所以分這兩種說法,王母金母的分別還有一些故事,這是後話............... 

後來,開始有人發現,所會五母中,每個人只會跟其中一母有深緣,因此只要會其中一母即可,其實五母各代表一種法脈,所以後來就以跟哪一母緣份較深,而稱屬於哪一個法脈,最後這些早期的人開了宮壇,而他們當然會跟其中一些靈山廟宇的神明比較有緣,因此經常前去,久而久之,就成為了一條靈脈。 

最先,五母靈脈中,以王母、金母最為興盛,現在則有王母、金母、九天母、地母、驪山母分出的三奶夫人與樊梨花〈也有呂山、全真的分法〉、佛母分出的觀音、媽祖、準提等等靈脈。 

因為這種修法,感應最快,漸漸的越來越多人走這個修法,因為常到靈山靈廟中會母會靈,俗稱走靈山,久了以後,就有人稱這個法門為靈山法門,但是現在這門中之人,多以屬何種靈脈以何種修法言談,卻忘了最基礎的一些東西,而且個人認為,五母還是全部都會會比較好,基礎走的穩,才不會迷迷糊糊,會靈會些什麼都搞不清楚了。

★ 會五母★ 

五母,在這方面有兩種說法:王母、金母、佛母、地母、九天母,此為一說;另一種是:王母金母、佛母、地母、九天母、驪山母。 

五母是本靈的先天母,其實說明白一點只是說在這,只是在說你修行上所該走的方向,也就是說五母各代表一種修行的方法,所以真正會五母,只會會到一位跟自己最有緣法的。 

當會到自己真正的『母』時,祂會給一個東西及告訴你一句話,給的東西是幫你修行路上順利的,告訴你的話,是指引你修行方向的。 

不管是會到哪一母,走的過程基本步驟都還是大同小異,只有在後續發展上的不同,現在靈山亂象卻變成各屬不同門,你的方法我不能用,我的方法你不認同,難怪造成丟三落四,誰也學不全,到最後越傳越一代不如一代。 

★ 赦因果的意義 ★ 

在修行的路上,往往都有許多業障的阻礙,而這些業障就是自己累世所造的罪業,赦因果的目的就是讓這些業障先行退開,讓自己好好走上修行之路。 

赦因果分兩個部份,在玉皇上帝等處是請業障暫時退開,讓自己能好好修行;在觀世音菩薩處,由說詞可以清楚的看出,自己的修行,是要與業障共修的。 

所以很多人以為赦完因果就沒事了,其實錯了,赦完因果是要更精進修行的,不然等於你是在欺騙老天爺,欺騙這些累世的業障,所以赦完因果,若不精進修行,還繼續造因,那麼到時一起討報時,則任誰也吃不銷的。 

在無形界,赦因果是要請老天爺暫時擋住,在自己方面則是要誠心懺悔過去種種非,並且不要再造因,如此才不枉在赦因果這方面的意義。 

但是現在,許多人只記得赦因果,卻忘記重點在懺悔過去的種種,都以為把業障丟給老天爺自己就沒事了,在靈修的法門中,每個步驟都是神明的幫助提點,然後自我身體的鍛鍊,接著心性的修持,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靈修法門。 

在這個步驟,就是神明幫助減輕身心負擔,然後自我鍛鍊的精進,最後自我心性懺悔,不再犯過去所犯的錯。

★ 佛道雙修★ 

以炁來說,佛道是不可能雙修的,因為以炁來說,道的炁屬於比較強烈,比較是點狀的;而佛的炁,是比較柔和的,比較是面狀的;以光來說,道炁是呈紫色的,佛炁是呈金黃色的,基督教是呈白色的;所以說佛道是無法雙修的。 

既然說佛道無法雙修,在此為何又提到呢?先分析道的修法,以『道』來說,道是先修命,後修性,也就是說,先從身體的鍛鍊開始,先練氣成丹,練氣練到某程度後,在開始心性上的鍛鍊。 

道教的經典,幾乎都是個人修行心得,而且內容敘述,多為如何練氣,如何成丹,在心性上的修煉,卻說的不多,且因為都是個人修持心得,所以沒有連慣性,甚至在名詞的說法上,都有所差異。 

以『佛』來說,佛是先修性,後修命,也就是說,先鍛鍊心性,到一定程度後,才開始鍛鍊氣脈

在佛教的經典,幾乎都是以佛陀論述為準,因此比較有一慣性,且佛教經典,對心性鍛鍊,論述比較齊備且統一有連貫性,但佛教經典對氣的鍛鍊方法,相對的論述就比較少,甚至有些只有師徒相傳。



引用:http://blog.sina.com.tw/cj_lankofun/article.php?pbgid=33100&entryid=38894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iher2 的頭像
    piher2

    西齊弗的天理自然能學會部落格

    piher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