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捷克布拉格城鄉風貌考察
許丕和撰稿 二○○○年十二月十三日
鹿港鎮公所由鎮長李棟樑率領部分課室主管於八十九年十一月三十日至 十二月十一日 ,進行為期十二天之東歐三國城鄉風貌考察,參觀奧地利、捷克及匈牙利之都市景觀建設,回程順道探訪荷蘭風情,幾天下來收獲頗豐。本人奉派撰寫考察捷克部分之心得,僅就布拉格古城所見提出說明,給大家參考。
捷克的地形主要是西部的波西米亞台地,以及東部摩拉維亞的低地平原。位於中歐,北與波蘭為鄰,東與斯洛伐克交界,南與奧地利相連,西和西北與德國接壤。面積為78847平方公里,人口約有一千零三十萬人,屬於斯拉夫民族的捷克人佔了絕大多數,斯洛伐克人、波蘭人、日耳曼人、吉普賽人以及匈牙利人較少;捷克人有三分之一居住在城市地區。
語言為捷克語與斯洛伐克語,但兩種語言頗為相像,可以互通。宗教有四成信奉羅馬天主教,其餘是新教徒與東正教徒,另外在布拉格也有一部份的猶太教徒。特產有玻璃製品、陶瓷器皿、木偶、水晶製品、石榴石。主要外銷產業有汽車運輸設備工業、化學石化製藥工業、金屬機械工業、啤酒工業。自成立民主共和國後,解開神秘面紗,積極開放觀光增加與各國接觸機會,讓大眾能一窺風貌。
談到捷克就必須提到斯洛伐克,兩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整個捷克與斯洛伐克共和國包括三大部份,西部的波西米亞、中部的摩拉維亞以及東部的斯洛伐克。數千年前即有人類居住在現今的捷克與斯洛伐克地區。西元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因無法避免長期兩地的歧異正式分為兩個國家。
布拉格是捷克的首都,人口約有一百二十萬人,位在波西米亞地區的中部,是捷克政治、商業、文化、以及工業的中心,在1989年共黨垮台後,開始有大量的遊客湧入,也加速了布拉格的經濟發展。由於該國非常注重都市景觀,因此古蹟特多,大部分建築物均保持自建國以來之風格。市區交通便利,有地下鐵、電車、公車,三種主要公共運輸工具。
布拉格城市的發展大概開始在西元800年左右,布拉格是波西米亞一些城堡的所在地,而直到西元1200年左右,布拉格才開始蓬勃發展起來,到西元1300年已經是歐洲除了巴黎之外的最大城市。在十四世紀時查理四世在位時,布拉格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拉格城市的發展大概開始在西元800年左右,布拉格是波西米亞一些城堡的所在地,而直到西元1200年左右,布拉格才開始蓬勃發展起來,到西元1300年已經是歐洲除了巴黎之外的最大城市。在十四世紀時查理四世在位時,布拉格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並且一直到十七世紀帝國的國王都居住在布拉格。
布拉格當地導遊思佳告訴我們,捷克的軍隊遇到外敵時是不抵抗的,所以雖歷經多次的衝突與征戰,卻仍可以保存完好。即使經歷二次大戰與1968年蘇聯軍隊入侵,布拉格仍得以保留原貌。也正因為布拉格全城都保存完好,因此整個城市也被稱做築博物館,可以參觀的地方實在太多了。
布拉格市被伏爾塔瓦河分為東西兩岸,西岸是城堡區以及小城區,東岸是新城區、舊城區以及猶太區。有人說三天可以盡覽布拉格,但要欣賞卻得花上一輩子。
城堡區:城堡區理所當然是布拉格城堡所在地,也是皇宮以及皇家教堂的所在地,從十三世紀以來便是皇族的住所。從位於山上的赫拉德恰尼城堡可以眺望布拉格全市的風光,而除此之外,包括國家畫廊、聖維特教堂、皇家禮拜堂、舊皇宮、庭園、黃金小巷等都是開放參觀的景點。從布拉格各地都可以望見的聖維特教堂,早在西元十世紀時就建有這座教堂,而在西元1344年,在原來的教堂上加蓋尖塔,直到1929年,整個的增建工程才算完工,尖塔高99.6公尺,教堂內的聖溫特拉斯禮拜堂是歷代國王加冕的地方。大家靜靜的在領隊的帶領下,來到聖維特教堂後方的座位排排端坐著,開始與教堂內的光線、彩繪玻璃、聖像、空間產生交互作用,讓我也可以在緊密而亢奮的參觀行程中得以有這段平靜的時刻。
| ||
聖維特教堂 | 城堡區拱門 | 彩繪玻璃 |
|
| |
夜間橋上風光 | 巴洛克式浮雕 | 眺望小城區 |
小城區:小城區位於城堡區的山下,是布拉格僅次於舊城區的古老城區,但是在1541年的大火後重建,小城區以小城廣場以及聖尼古拉斯教堂為中心,而從城堡區下來通往小城廣場的涅魯多瓦街,以兩側的建築門上的浮雕最為有名,每一個浮雕都代表了那棟建築與居住在裡面人的故事。在小城區除了參觀沿路的街景外,我們一路上由城堡區參觀,之後迂迴在大街小巷中,經過瓦倫斯汀宮,華麗的庭園、雕像與噴泉,讓我們有豁然開朗的感覺,而這裡也是布拉格經常舉辦戶外音樂會的絕佳場所。
舊城區:舊城區與新城區也不是我們想像的中世紀街區與現代化建築的差別,而是十世紀與十四世紀兩個不同時期的街區。舊城區以舊城廣場為中心,廣場上的遊客、街頭表演、露天咖啡座、小販、街頭畫家、以及周圍的建築帶動整個廣場的生命力。我們來到廣場時太陽已下山,全部的遊客們都出來逛街。集中在廣場,圍在十四世紀的舊市政廳前面,等待市政廳的天文鐘的整點報時。此鐘建造於1410年,鐘有上下兩個,上面的鐘以地球為中心,月球與太陽繞著地球旋轉,一年轉一圈。而下面的鐘是以十二個星座以及每月的農村生活圖像為標示,一天轉一圈。當整點報時的時候,鐘上面的門便會打開,耶穌的十二個門徒便會輪流出現。只是整點報時的時間甚短,門徒的出現也只能驚鴻一瞥。在廣場旁高聳的建築是泰恩教堂,十四世紀時建造的哥德式教堂,尖塔則是十六世紀時所加;在十五世紀時是宗教改革家胡斯與信徒們聚會的教堂,現教堂前廣場上仍有胡斯的雕像。
查理橋:在伏爾塔瓦河上連接小城區與舊城區的查理橋是布拉格最著名的橋,這座石橋長500公尺 ,於西元1357年建造,用了四萬五千個雞蛋作材料,橋兩端有哥德式拱門,橋兩側各有十五尊以聖經為主題的聖像。除了兩側的雕像外,橋上的街頭藝人、繪畫與紀念品小販以及橋上的風光則是最吸引遊客的地方。
新城區:在新城區的溫斯拉夫廣場在布拉格歷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雖然名之為廣場,但卻是由一條寬30公尺,長700公尺,兩旁有二十世紀初期建造華麗建築的街道所圍塑出來的廣場,街道兩側的精品店、露天咖啡座、街頭表演以及兩旁的建築,讓這裡也被人稱作是布拉格的香榭大道。末端的市集販賣著水晶、瓷器、繪畫等等紀念品。對遊客而言是逛街購物勝地的溫斯拉夫廣場,對捷克人而言則是歷史記憶的場所,包括西元1918年慶祝捷克獨立,西元1948年慶祝共黨政府成立,西元1969年為爭取布拉格之春的示威抗議等均在此發生。西元1989年12月,有三十萬人在此集會,要求共黨下台,而這場終結了共黨統治的和平示威,又因為廣場上的紫丁香而被稱之為「紫色革命」,也因為過程的平和順利被稱之為「天鵝絨革命」。在溫斯拉夫廣場的另一端是國立歷史自然博物館,這棟始建於西元1818年的博物館,展出的物品包括二樓各時期的文物與樂器,三樓的各種動物標本。
猶太區:在猶太區有東歐最精緻的猶太博物館,有市政廳,也有一座布拉格僅存的猶太教堂。而由於歷史上猶太人的生活空間是被限制在這個地區,在歷史上是充滿波折的。因此在這裡建築物的高度與密度比布拉格的其它地區都高,而一塊大小有如幾座籃球場的墓地,竟然層層埋葬了十五萬猶太人的骨骸,是猶太人數百年來的真實生活記錄。
在該地參觀後,發現布拉格之街道相當具有特色,前後巴洛克式建築為主體,穿插部分哥德式建築物,街道舖面全部以石塊拼圖組合,車輛可行駛其中,雖然綠化景點不是很多,但是相當巧妙利用畸零地作景觀,所有角落均安排紀念雕像,整體顯出特有風味,若沒親身漫步在石板路,實在難以一窺全貌,也無法詳細描述,難怪自解放後參觀人數逐年增加,每年觀光人數達該國人口之四倍。
由布拉格特色對於城鄉風貌之重視,與鹿港老街景觀重現之城鄉風貌規劃構想,吾人認為鹿港三百年來,唯一能在全國及世界各國立足之特殊景觀,只有獨一無二之『不見天街』及『巴洛克式建築』兩種。因全省各地的老房子老街說起來不算少,鹿港更多,實在不稀奇,在此提出一個拙見,如果想保存古蹟,非僅單純整修房子或者做一條老街來應付,需以城鄉風貌老鎮風華重現為訴求,若規劃『不見天特區』及『巴洛克式建築』之觀光點來發揮鹿港特色,既可帶動風潮又能保有本地風格,應為可行。
在規劃中需將昔日八郊、或八景、十二勝重現,並與原有之瑤林街、九曲巷、甕牆、十宜樓…等各重要據點融入其中,非僅片段之觀光點或線,而是連成一個完整之古蹟觀光網。
首先應確定各特區之地點及範圍,在設計時應區分商業區及住宅區。為引起居民共同參與之意願,不致反對,而基於前車之鑑,設計上及規劃時不能如瑤林街生活不便之種種限制,除了建築物表面需維持古式風貌以外,各區居民可在房子內部中保有部份隱蔽性起居空間,以免影響生活品質,故須考慮非全面開放性空間結構。至於設計時如何隱藏現代化產品及設施,則有勞設計者巧妙安排。
『不見天特區』外有隘門管制,內部通道有特殊騎樓屋頂,不論晴雨、炎夏、寒冬均能抵擋不良氣候,日夜出入亦好控制。在區內除了可進行各類民俗商業行為及展示活動,也可居住其中,就像一座堅固的城堡,只要作好相關措施,居住其中應相當安全及方便。
此一鹿港生活圈獨有之特殊結構,那麼方便、那麼巧思,倘若能重現『不見天』,除了保有地方特色之外,另可增加鹿港之觀光資源。雖然要恢復『古二鹿』是已不可能的事,但我們應該利用現有的資源,以再創『新二鹿』作為訴求。
另外『巴洛克式建築外表』雖建築年代較晚,但也成為地方之另一項特色,值得加強。以往不見天市區因民國二十三年日本人進行市區改正而毀損,實在可惜,只能由以往之相片去回憶。但市區改正後,所新作之後巴洛克式建築外表,在全國也是一項獨一無二之景觀,只是因以往建築法規對古蹟限制不嚴,無法要求外表樣式,造成現今五福大街(中山路)風貌大變,新舊建築物參庛不齊,相當可惜。若能加強外表之重現及街道舖面材質之改進,作為徒步商業區,以綠化做點綴,並加強停車空間及替代道路開闢,必能顯出另一項特色,引入更多人潮及商機。
在目前寸土寸金,土地大量開發,人類與原生動、植物爭地之狀況下,鹿港比日茂行更具紀念價值之武進士第沈默的消失於現代化建築中,何時何地,身旁的景物已不再熟悉。尤其是各項具歷史紀念之物品,一樣一樣的流落至外地,甚至毀掉,因此古文物及古蹟之保存更加重要,不然以後連後代亦無法憑弔先人功績。
有鑑於社會進步,古文物越來越稀少,因此古蹟之維護及詳細介紹,民俗典故由來,老舊相片可供回憶兒時情景,等資料之保存更加重要,希望鄉親及有志之士提供更多更好之建言,共同珍惜鹿港。相信在眾人共同努力下,鹿港將展現另一番城鄉新風貌。正如鎮公所前廣場碑記所題「海濱鄒魯、開創新機。」及左側假山上書寫之「連天地、貫古今。」
今因如果能讓居住在鹿港人的現代人共同來反省並參與往後鹿港之發展,配合專家之協助,應會更好。未來『不見天特區』及『巴洛克式大街』兩項規劃案必是一件艱鉅之工作,除了考慮居民生活之方便外,結構所用材料之耐限度、特區與各觀光據點如何連結、交通動線安排、停車場之規劃…均需有賴規劃群好好考慮及討論,當然上級單位之支持及補助經費多寡更為重要。
本文僅表示作者本次城鄉風貌考察後對再造鹿港光輝之構想及看法,作為拋磚引玉用。
參考資料:再造鹿港不見天───────────────許丕和
由武進士第百年老樹何去何從談鹿港懷古────許丕和
東歐導覽手冊───────────────行建旅遊
捷克──────────────阿輝的東歐旅遊記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