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丕和  二○○三年八月五日謹撰


一、前言


台灣各地方都有流傳於當地的民間傳說,這些地方傳說往往飽含著對於台灣開發的歷史記憶,以及該地區多采多姿的民俗風情,我們可以由鹿港發展的過程,體會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將鹿港發展成具有各種多元化氣息的文化世界。而對於鹿港一些寺廟發展的過程當中,有的具有其時代意義,可是後代卻因為不知道其發展緣由而忽視其重要性,本文乃針對福靈宮(鹿港鎮復興路四六五號之一‧彰化縣區漁會旁邊發展的時代意義及主神王恩公(王芬)的民族地位等,重要內涵做一探討,希望後代子孫能夠認真看待,進一步去認識鄉土人文的寶貴資源。


二、鹿港發展的歷史緣由


鹿港地區,早期是平埔族、巴布薩族「瑪芝遴社」的聚落所在,相傳早期閩南地區航海之人因其地理位置稱之為「鹿渚」,以生產鹿隻所聞名,期間曾由荷蘭人所統治。明朝末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漢人逐漸來台,開始移民來此地從事開墾,農耕、漁撈及打獵等活動。清朝雍正九年(西元一七三一年),鹿港因佔地利之便,正式開放為島內貿易之港,乾隆初並成為中部米穀的集散中心。


乾隆四十九年(西元一七八四年),朝廷有鑑於大陸移民偷渡鹿港的情況日益嚴重,加上因鹿港適合巨船大舶之碇繫,為便於管理,於是繼安平與廈門對渡之後,正式核准鹿港與泉州對渡,隔年,艋舺與福州對渡。這三個港成為台灣南、中、北地區貨物的主要進出口岸,此時鹿港輝煌的歷史才真正展開,繼而蓬勃發展。


由於開港以後與泉州對渡,由於地緣關係,大量湧入來自泉州的移民,而形成鹿港居民百分之八十為泉州籍,各種民俗、文化、食衣住行等生活,大都與泉州相仿,因而稱為最具有泉州風味的城市。從清乾隆四十九年(西元一七八四年)到道光三十年(西元一八五○年),約半世紀多的時間,是鹿港的全盛時期。當時,相傳人口總數已約有十萬人之多,海陸路貿易相當廣泛。由於來往者眾,鹿港也成為一些幫會、組織的聯絡中心,各種民俗文化的資訊交流相對較其他地方豐富,水準也比較高。但是後來因為濁水溪持續患濫,導致港灣逐漸淤積,鹿港的港口、街區發展,出現了由盛轉衰的局勢,造成經濟、政治地位紛告下降,並於中日戰爭爆發後,貿易完全停滯,鹿港逐漸成為小區域性的貿易據點。


三、鹿港寺廟信仰的發展


鹿港由於佔大陸對台地利之便,起源甚早,促使各種民俗文化發展。由早期的原住民平埔族、巴布薩族、荷蘭人、明朝鄭成功到清朝時期,無論食衣住行,均甚發達。更因為靠海之故,早期先民渡海來台,交通極為不便,只能藉由帆船通行,從大陸到台灣需冒險橫渡凶險難測的黑水溝,所以先民在面對茫茫大海時,期待神明庇祐的心理油然而生,所以靠海生活的人對神明的信仰最為虔誠,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台灣很多靠海地區的廟宇特別的多,據估計鹿港大大小小寺廟及神壇至少有兩百多家。


這些廟宇所供奉的神明大都是從唐山分尊來台的。在祂們過來的同時,也順道帶著祂們的庇祐,以保平安及開墾順利。其代表有媽祖、釋迦牟尼佛、觀音菩薩、保生大帝、三山國王……等因為來自不同地方的人群有著不同族群的關係,所奉祀的廟又分成閤港廟、角頭廟、人群廟、宗族廟、也有在台期間才奉祀的,種種民俗文化形成鹿港地區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


各大小寺廟均因種族及信仰不同有其勢力範圍,而廟宇不但是當地人民的信仰中心,更是地方活動的樞紐。鹿港地區的民眾除了部份利用幫會組織、集會結社以外,也常透過宗教的力量來聯絡大家的感情及加強向心力,以促進內部的團結。廟宇除了信仰以外,同時包含社交、自治、教育、娛樂及保存民間藝術等多重功能。所以後來日本人據台,透過都市計畫開闢馬路,經過各寺廟,破壞廣場,有意破壞居民集會地點,試圖減少民間團結力量,造成目前很多寺廟的廣場空間不足。我們可以試著以每個廟宇為立足點,由其歷史沿革來體會我們的祖先,是如何在鹿港落地生根成長的。


四、王芬為民起義的事蹟


在鹿港,各寺廟均與大陸地區有淵源,然而當中在福靈宮所祭祀的主神『王芬大哥』卻是獨一無二的,與鹿港有其淵源,是為洪門天地會林爽文反清起義事件主謀之一的王芬庇祐鄉里所設立建廟的,『王芬大哥』亦因其靈感協助平定地方陰靈作亂,而由寶成國際集團分靈到福興工業區總公司內奉祀。另外在台中縣沙鹿鎮福興里的「福興宮」與鹿港的「福靈宮」一樣,以王勳為主神來祭祀,標榜洪門天地會九龍山「反清獨台」的林爽文大革命起義事件,對於民族精神之激勵,具有特殊的意義。王芬所生的時代屬於明清交替之期,中國有很多反清的地下組織尚在運作,有洪門、三合會、小刀會及八卦會等名稱,伺機反清復明。


乾隆四十八年(西元一七八三年),有漳州人嚴煙來台傳天地會,王芬加入該會而與林爽文認識,後來成為八卦會之堂主,大家尊稱其為「王芬大哥」。洪門之所以取名為洪門是因明太祖的年號是洪武,所以取洪為名,又名為「天地會」。鄭成功為創始者,在台灣首先成立「金台山」,參加的皆是他的手下將士,以光復明室為職志,嚴然為民族革命之團體。鄭成功死後,洪門橫渡台灣海峽至大陸,傳及大江南北,台灣清朝期間有朱一貴在康熙六十年起義,七日即佔領全台灣,就是藉由洪門天地會的力量所致。戴春潮、林爽文等的武裝反清組織以及國父孫中山的革命團體也是洪門的組織。在滿清刻意的打壓下,台灣民間對天地會仍然持續暗地崇拜而傳承下來。


乾隆五十一年(西元一七八六年)黨眾擁林爽文為盟主,王芬封為平海大將軍,其餘黨眾也各有授職,率領天地會帶頭起義。遵故明,建元『順天』,以原彰化縣署為「盟主府」。從此震驚清廷,隨即調派各路兵將渡海來台平亂,此係清朝治台期間民族革命運動規模最大的一次。


此次起義事件固以林爽文為核心,然而勢力足以與其分庭抗禮的,唯有前述受封為「平海大將軍」的王芬,從當時官方記載(見鹿港福靈宮沿革,由紀銘富參考各史料所書),研判舉事之初就以林、王二人為首,所以清廷認為此二人是「此案首惡渠魁」。林爽文與清廷周旋前後三年之久,始被擒獲,事蹟劊炙人口。而泉州籍的王芬卻不見容於同為泉籍及粵籍的「義民」,遭到排擠而返回麻園繼續奮鬥,於舉事才二個多月被「義民」紀春、蔡運世密報清廷其藏匿地點,清廷派重兵大舉圍捕,誓死抵抗。乾隆五十二年元月十七日,於牛罵頭(今清水)觀音廟北方、虎頭山麓,終寡不敵眾,眼見大勢已去,就地自刎壯烈成仁,就義時才三十四歲。因朝廷用意在招降王芬,無意取其性命,故首級送至京城由當朝確認,未再刁難其首級,即發還於鹿港。民間曾傳說乾隆皇帝見了王芬首級後而說出:「王芬大哥阿,我只是要為國招才,而不是要取你性命。」等相當感慨的話。而清廷也在整個起義事件平定後,因感媽祖庇祐平亂順利,於乾隆五十三年(西元一七八八年)由官方派大學士福康安在原鹿港天后宮附近另外再建立一間「敕建天后宮(新祖宮)」作為紀念,有興趣深入研究者可去該廟參閱建廟碑記。


四、鹿港福靈宮建廟緣由


茲簡單介紹王芬生平及與鹿港之淵源,王芬字溫,原籍福建泉州,其先世來台,由鹿港登陸後定居大肚山麓;乾隆十九年(西元一七五四年)生於麻園車埔(現今沙鹿鎮福興里),幼時曾認鹿港媽祖當契母。年少好武術,喜歡為地方打抱不平,乾隆三十六年(西元一七七一年)到鹿港拜少林五祖傳人洪德謙正式學武。因其生而魁偉,身高七尺,頭大如斗、臂力驚人,故手能拿百二十斤大刀,加上博學多聞,待人誠懇,有燕趙之風,結交三教九流頗廣,處理地方事務相當公正。因昔日彰化、鹿港地區時聞漳州、泉州兩派人馬,常起爭端時有械鬥,派系色彩嚴明;林姓多為漳州人士,王姓為泉州人士居多,泉州人大多定居於鹿港地區,因此王芬學武後,留在鹿港發展,因其武藝高強,除了被禮聘為任鹿港八郊會館總教頭之職,幫助泉州人、保護八郊,也協助地方驅逐過大肚山上的盜匪及平定澎湖海賊,故遭受盜賊侵犯時,鹿港均未陷殺戮。後來跟隨林爽文叛變,王芬受奸民所騙,遭到孤立,後來轉戰至清水繼續抵抗清兵,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後為表達忠義志節,不忍偷生,於清廷重兵圍伺下舉刀自刎。民間相傳其靈氣分三股氣脈,朝向三方(台北五指山、出生地清水、發跡地鹿港)奔去,後幻化成小龍,得道升天領旨,受玉帝敕封為「王府千歲」。


鹿港仕紳等,因崇其志節、感其英烈,且曾有恩於鹿港,故於乾隆五十三年(西元一七八八年),將其首級安葬於鹿港崙仔頂,在其墓地建廟奉祀,初稱為「王芬大哥塚」,又稱「王恩大哥廟」,後擴建改為「福靈宮」,尊稱為「王恩公」或「王芬大哥」,而「王恩公」也時顯英靈,庇佑鄉里,民間傳說頗多,讀者若有空可前往該地,多聽一些地方耆老說典故,會更詳細了解。


後來該廟年久失修,殘破不堪。於民國六十年十一月,當地居民紀李招治女士(曾任鹿港鎮鎮民代表)與地方仕紳等多人,感念王芬大哥忠貞的愛國情操,為地方福祉壯烈犧牲之事蹟,自動發起修繕廟邸,假當地駐軍之力為其整理環境,使廟貌煥然一新。整修期間,掘出王芬的頭骨並整合迎回埋於牛罵頭(今清水鎮)的身軀,亦發掘了若干乾隆時期具歷史意義之古物,均由鹿港福靈宮保存。而王芬當時所使用之大刀據查曾由新竹味全黃氏家族保存,清水福興宮及鹿港福靈宮的大刀均為後來仿製。聽說由於崙仔頂舊廟頭骨所在地理環境佳,磁場感應良好,掘出頭骨處,夜間更常有靈光出現巡守地方、保護百姓安寧,去除鬼魅及瘟疫。各種感應,使信眾參拜踴躍,堂前往來不絕,可惜當時廟方似乎並未將各種神蹟詳細記載,用文字傳承後世。


民國七十五年韋恩颱風來襲,由濁水溪入侵,台灣中部地區受重創。福靈宮逢此天災地變、廟容嚴重受損,慘不堪言,為使『平海大將軍-王芬大哥』之文物事蹟,得一處所繼續傳承。復經紀李招治女士再次與地方仕紳等多人,集資重建閩南式建築之宮廟。但是因逢景氣蕭條、加上歷史記載不詳,使得鎮民對王恩公之傳說褒貶不一,因而集資不易,重建工程復建復停,迄今尚無法完工。雖然目前該廟前面原有之崙仔頂公墓早已遷塚,改建為兒童公園、環保公園及運動場、生態公園、勞工學苑,環境寬廣相當清爽,已無昔日陰森肅殺狀況,遊客來來往往,絡繹不絕,卻很少有人去注意默默一旁的福靈宮。該廟雖佔地理之便,在未刻意宣導其靈感神威下,光從外觀看,難以吸引大家的眼光,顯得相當沉寂,似乎缺少港大廟所應有之氣勢。


五、未來歷史地位的定位


抗清名人王芬大哥是清治時期台灣的歷史人物,與鹿港發展歷史息息相關。從原住民到荷蘭人、明朝鄭成功、清朝、日本政府、國民政府數百年之間,綜觀台灣族群間的流血衝突,有發生在漢人、原住民之間的,亦有發生在同為漢人的閩、客移民之間的,甚至也有發生在同族異姓之間的。此外,激烈對立者,還有清朝政府與台灣百姓,日本人與台灣人等。他們不免因立場與史觀的差異,而形成對歷史人物的不同評價。


根據王緒侯先生整理的「王勳大哥傳」(清水地區的人將王芬稱做王勳,但本文以鹿港稱呼習性仍稱為王芬),則把反清前輩人物林爽文當作革命軍元帥,手下先鋒王勳是一位忠義的奇男子,慷慨殉難後仍舊得到人民的敬仰,於清水成仁之地設祠奉祀,尊之為「福興公」,並傳述其時有顯靈佑民事蹟……。該書的民間地方傳說可能有其偏離史實的一面,可是有時其情節的安排蘊含著頗富哲理的美學思維與勸善懲惡的教育意義,有興趣深入探討的讀者可以參閱該書。


探討中國歷史,每個朝代的交替,向來是由所謂的叛亂團體來起義,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很多革命失敗者,如荊軻刺秦、林爽文與王芬的起義、黃花崗起義、霧社事件、美麗島及二二八活動等,這些故事都讓人歌功頌德。有些是由各朝代政府所主導追祀的,有些是民間所發起的,而民間信仰往往以其極強的包容性兼容並蓄,其中的恩怨傳說往往會隨著時間逐漸消弭,但歷史記載卻是永遠不能抹滅的。


以不同角度觀之,抗清英雄如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抗日英雄如二二八事件烈士,均為抵抗異族統治,卻是當朝所謂的叛亂團體,由於後來的政府革命成功,才有機會特別追思這些前朝的受難者。其實在台灣還有很多為鄉土、種族犧牲的歷史人物卻未受到重視,因此王芬大哥是民族英雄或者是賊寇的認定需要仔細探討,其他台灣移民社會許多種族的恩怨情仇,也是值得深入去了解。


我們若能認清王芬大哥地方傳說的本質,進一步追究其與林爽文共同起義事件的真實性,認真體悟其對民族生命尊重之心,也可由其得道升天變神後的神蹟傳說,仔細觀察其對鄉土的關愛之情。目前鹿港已是古蹟重鎮,有必要結合歷史記載,整理出一些鄉土典故,在多元的地方傳說中,不管是歷史地位或是宗教道統,均可以帶給我們一些些的啟示,王芬大哥之志節英烈及有恩於鹿港的故事應該可以作為後代道德教育與鄉土教學的絕佳素材。




後記


筆者於民國八十三年與福靈宮結緣,因鑒於王恩公事蹟足堪後人憑弔,而為之撰文。本文著重在其歷史地位之研究,儘量減少神怪方面之探討。因史實資料難以蒐集,民間傳說不一,加上筆者非文史工作者,完成殊為不易。草草撰稿,疏漏難免,尚請各地方父老、賢達文人不吝指正。


參考資料


林爽文列傳│台灣通史,連雅堂


鹿港大事紀鹿港鎮誌,鹿港鎮公所


王勳大哥傳│王緒侯整理載於城仲孚總編纂《沙鹿鎮志》,沙鹿鎮公所


王勳大哥傳奇│王憲堂著,海洋文化事業出版社


鹿港寺廟大全│卓神保撰著,鹿港文教基金會


鹿港福靈宮沿革│紀銘富書


『來一趟別開生面的鹿港行!』│邁向永續經營的鹿港觀光事業│林俊臣,鹿港文教基金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her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