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judylu.idv.tw/content_03_03.htm










(左)台大哲學系教授兼作家傅佩榮(右)陸莉玲參加敏隆講堂傅教授之課程,特於9月24日教師節前代表全班同學獻花致最高謝意與敬意













邀請你一起來思索100則重要的人生問題


與問題一起生活
傅佩榮


 問題比解答重要嗎?是的,因為問題使人思考,解答使人放心,而人生是不能停止思考、真正放心的。所有的解答都是暫時的與相對的,因為生命的面貌不斷翻新,才以為若有所悟,就發現轉眼成空。

  因此,現代人的錦囊之一是:「與問題一起生活」,但是不必就此受問題擺布,卻反而要以主動的精神,預期各種有趣的狀況。何以有趣?回顧我們曾經通過的考驗,不是高高興興被命運牽著走,就是哭哭啼啼被命運拖著走,如果早些識破命運的計謀,就不會覺得無奈與無常了!

  命運以各種問題提鍊我們,我們的對策是以清明的理性進行反省,認清自己:能夠做什麼?應該做什麼?與願意做什麼?什麼信念值得堅持?什麼責任必須承擔?什麼人生是無悔的?

  最近閱讀史塔克博士(G. Stock)所著「問題手冊」,見其中所列二百多個問題,頗能反映現代人的難局;有的不易回答,有的私藏心底,有的刻意遺忘,但是或早或晚都會逼現在我們眼前。與其臨時措手不及,不如先行細細咀嚼。我特地從其中選出一百則問題,然後加上自己的省思,以供讀者諸君參考。希望這些問題能使我們更誠懇深入地面對生命的奧祕。

  本書的編排方式較為特殊。首先依序列出一百個問題,顯示其關懷的層面之寬,與運思的角度之深,很少有人可以看到這些問題而不覺得需要停下來想一想的。接著是,分別列出每一問題,並寫出筆者的心得。沒有兩個人的答案是相同的,我的拙見只是提供參考的線索,譬如:對於某一問題,可以如何剖析、如何定位、如何推理、如何印證等。事實上,我的答案原來是要寫給自己留念的,所以其中吐露的都是真心話,具體而微地表現了回國五年來的學思感想。讀者不妨在空白的地方寫下自己的心聲,使本書成為自己的心靈紀錄。



「人生問卷」重點摘錄


你這一生全力追求的是什麼?

  是成就、安全、愛情、權利、剌激、知識,還是別的?

  以我常用的哲學術語來說,我追求的是,培養智慧、發現真理、印證價值。智慧、真理與價值,都是聽起來極美,但卻飄忽不定的東西。因此,具體地說就是追求自我實現。

  然而,「自我實現」可以指稱生理方面的體能與特長,也可以指稱心理方面的才智與需求,更可以指稱倫理方面的道德與修養。這三者之間的本末先後,如果不加以辨明,統統視之為「自我實現」的途徑,結果不僅將使社會分崩離析,人各異志,並且所實現的自我是否可以得到安頓,也將大成問題。

  在此,我接受儒家的思想,肯定「人性向善」,亦即人生的首要目的是「滿全人與人之間的適當關係」。若倫理方面知行合一、表裏相洽,則處於天地之間可以問心無愧。以此為基礎,我可以充分發揮各種天賦的才幹。人人如此,則社會得一共識,穩如磐石,而各人之成就亦如萬花齊放,生意盎然。


你在與人交談時,比較喜歡傾聽,還是喜歡說話?

  喜歡說話。

  我真正喜歡的是思考,對於任何事情,總要想個道理出來。加以所學的是哲學,碰觸的都是比較根本的問題,從語言與邏輯的正確使用,到宇宙結構的可能解釋、上帝是否存在、人生有無意義等。這些問題少有定論,但是若不自行思考,則終究只能浮光掠影,人云亦云。

  思考使我知道各種答案的理由,進而醞釀自己的見解。我的見解即使與別人的相同或相似,也是經過自己反省、自己整理、自己肯定的結果。我所說的,都是我相信的,並且我所說的,也都是我努力在實踐的。

  「話不投機半句多」,是我奉行的格言,因此,我雖然喜歡說話,與別人分享我的心得,但是遇到一些社交場合,多說無益時,照樣可以保持緘默。

  事實上,懂得如何傾聽的人,才懂得如何說話。其中祕訣在於「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說話時,若能忘了是我在說,而能正確流露人我共同的心聲,那才是高明的境界呢。


在你想像中,最可怕的心理折磨是什麼?


  卡繆(A. Camus)在《西齊弗斯神話》中,談到諸神為了懲罰西齊弗斯,命他推滾巨石上山,但是巨石一到山頂就滾回山腳,因此西齊弗斯永遠在受推石的苦刑。諸神認為:最可怕的刑罰是讓人去做一件永遠無法完成的事。的確如此,我們日復一日,周而復始,年復一年,在世間謀生活,情形似乎與西齊弗斯相去不遠。

  人如何應付呢?有兩種極端的方法:一是迷迷糊糊過日子,不去思索這種處境;二是以清醒的意識,認知自己的命運,接受它。

  個人的心理折磨,則以親友不能相得,最為可怕。親人與朋友對我的誤會,使我覺得天地雖大,卻無藏身之處。他們對我的期許如果落空,其壓力要勝過我對自己的失望,因為那是雙重失望。

  反之,眼見親人與朋友遭遇各方面的困難,而我不能伸出援手,那種痛苦決不下於自己身受這些困難。因此,為自己活,也為別人活,這原本是人人內心潛藏的希望。



傅佩榮 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出版發行










宗教與理性




西方自從文藝復興與科學革命以來,就強調人本主義與理性優位。相形之下,最顯著的衝擊是針對宗教的。這種看法的根據是,宗教以為神本重於人本,信仰重於理性。我國五四運動受西方影響,也有文藝復興的雅稱,因此對於宗教難免抱著敵視的態度,以為要強調人本與理性,就必須批判宗教。

在西方,這種情況很快就由宗教改革所糾正;許多哲學家不僅不會為了理性而反對宗教,卻反而積極探索理性的限度,並在意志與情感領域重新肯定宗教的意義。以下我們要由三方說明宗教與理性之間的關係是可以協調的。

首先,宗教界所使用的語言可以有合理的意義。一個人說「神存在」,並不像說「窗外有藍天」一樣,可以立即檢驗。這是因為他的話包含了主體投入,表示「我的生命底基不會落空」這種信念。當他說「神是愛」時,並不表示他枉顧人間種種不幸,而是表示「我願以愛為生命的目的」。如果說者與聽者都能認清宗教語言的主體性格,同時明白這種主體語言也會產生驚人的客觀成效,那麼宗教自然不應被排除在理性的門牆之外。

其次,有些人學了一些心理學,就用佛洛伊德的手法,說信徒所言的神或佛只是人類自己的心理投射而已。神或佛像人一樣,也有知、情、意嗎?祂們也有位格嗎?這個問題其實不難答覆。神或佛如果存在,則祂們「不僅僅」具有位格,但是對人類有意義的,或對人開顯的、被人感知的部分,則當然「僅」是其位格的一面。祂們之超位格的與非位格的一面,自然不可知了。不可知並不等於不存在。在此我們必須承認理性的限度。譬如,我國儒家與道家都是提及「天人而一」的境界,但是有多少人說得清楚那是怎麼回事?我們能否因為說不清楚,就武斷否定其為幻想?或者,我們應該嘗試別的途徑去體驗?

此外,宗教對於人的情緒與意志,有安撫作用也有激勵作用,因此往往伴隨著群體性的活動,像團契之類的組織。但是這是隨緣而化的現象,不可視之為宗教的真義所在。我贊成英國哲人懷德海所謂,宗教的本意在使人善處孤獨:「如果你不曾孤獨,則你不曾信過宗教。」人在孤獨時,才會正視自己的存在整體,認清自己的限度,進而聯繫自己與超越界之關係。這不但不會使人破壞理性,反而使人成全理性,為自己的生命奠下終極的基礎。懷氏又說:「宗教是一種信仰的力量,用以清潔我們的內部。」我們的內心世界若能光明瑩潔,則人格尊嚴自然挺立,人世一切掛念牽絆也就容易點化了。由此看來,宗教正是理性的人所需要的。


傅佩榮 著/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出版發行


















人生籌碼「身心健康」




人們無意識的「思考」,事實上就是造成今天的身體狀況和機運,有些人往往竟全然不自覺。

  「想」的習慣有積極正面的想法,也有消極負面的想法。一件事情一體兩面,端視所持態度為何。當所持態度是積極正面時,就容易看到事件的優勢所在。當瞭解自己的優勢時,就要把握機會,開創新局面。當人們化信心為行動力,穩操勝算的機會就相對的提高,即使失敗,積極樂觀者也會從中學習吸收經驗。當一個人習慣以正面角度觀察事物時,自然處處是生機,處處是轉機與機會。

  反之,若習慣以消極負面的態度來看待世界時,世界必定坑坑疤疤,即使是再大的優勢,在消極的者的認知世界中,也解讀為是最大的劣勢。樣樣不可行,當一個人未行動前即劃地自限,彷彿成了消極者的生活哲學。人們應將其格局放大,才會開創出新的局面、新的成長與新的突破!

  思考同時也影響著身體機能狀態,我們都知道身心是不可分離的,意識會影響體內的腺體分泌。當人們的意識狀態是積極樂觀,腦內則分泌能排除體內毒素的腦內嗎啡;反之,若我們持負面觀點時,則易分泌腎腺素及負腎腺素,若持續分泌此類賀爾蒙,則易使我們罹患高血壓、憂鬱症,同時體內會不斷產生氧化物,加速人的老化。

  在高度競爭的現代社會中,每個人每天都會面臨許多的壓力,然而壓力本身對人體而言未必是全然的傷害,端視人們對壓力的反應,對壓力的詮釋。若是以積極正面態度,處理事情的方法會與負面消極心態處理事情的方法有不同。前者積極奮進、動力十足則希望無限;後者懶散怠懈、挫敗累累則機運渺茫。


 將壓力視為激勵我們對人、對事的一種鍛練、磨練、學習,更是追求成長與突破的推動力。用我們的智慧說服自己,讓負面的壓力轉化為正面的壓力。

  2月22日應好友Barry 林與Judy 孫之邀請,到國父紀念館欣賞歐陽菲菲演唱會。菲菲連唱帶跳的表演了兩個小時,全方位舞台魅力包括現場演唱的能力與實力,足以支撐貫穿整場的成名曲,以及演繹不同曲風的肢體視覺效果令人讚嘆!菲菲造型的自信自在、音感的精準、嗓音的渾厚、動感的豪邁、舞姿的感性動人,使得現場觀眾目不轉睛。

  我心中邊看、邊想著:一位五十歲的女性能夠如此信心十足、活力十足、神氣十足,將生命力的優美與豐富,展現的淋漓盡致。想必年輕人都未必做得到,更何況同年齡層的女性。真是令人羨慕、感動又佩服不已!

正是“想的健康、吃的健康、做的健康,身心健康是信心的來源”的最佳寫照。



文/陸莉玲










連續幾年12月31日新年除夕(左一、二)紅透日本的華籍名歌星歐陽菲菲及先生、(左三)名演員傅涓、(左四)名演員兼電視節目製作人歐陽龍(現任市議員)、(左六)時尚名人Judy孫淩華與多位好友及藝人朋友們約100位聯合在遠東國際飯店怡東園舉行跨年晚會
 
 附註:衷心感謝作者們,並真誠推薦以上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her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