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陶瓷組副研究員 楊靜榮


  清高宗在位六十年,又當了三年太上皇,共計六十三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乾隆官窯瓷器的生產,無論在數量、質量、藝術上均達到古代陶瓷史的最高峰。尤其是前二十年,應該是乾隆官窯最輝煌的時期。其重要原因是仰仗一位才華橫溢的督陶官──唐英。
  唐英(康熙二十一年─乾隆二十一年,公元一六八二─一七五六年),字俊公,又作雋公,又字叔子,自號蝸寄老人。遼寧瀋陽人,隸漢軍正白旗。唐英供奉養心殿充宮廷侍從達二十餘年之久。雍正元年(公元一七二三年)八月,帶內務府員外郎銜,奉使景德鎮御窯廠,佐理陶務,充駐廠協理官。乾隆元年(公元一七三六年)奉命榷淮,在淮安任職三年。四年(公元一七三九年)調任九江官監督兼管窯務,任職十一年。十四年(公元一七四九年)奉命移粵海關監督,任職兩年。十七年(公元一七五二年)復返九江兼管窯務,在九江任職五年。乾隆二十一年(公元一七五六年)卒。唐英一生事跡除供奉內廷外便與瓷務相始終,先後榷陶達二十餘年之久。他初到景德鎮督陶時,對陶瓷工藝一無所知,但他下決心鑽研陶瓷工藝達三年之久,終於由外行變成一位精通陶瓷工藝的行家裡手。唐英既是景德鎮御窯廠的領導者、組織者,又是能文、善畫,擅書法、篆刻且又精通陶瓷工藝的專家,得天時、地利、人和,故對陶瓷事業頗多貢獻。從雍正六年(公元一七二八年)至乾隆二十一年(公元一七五六年)的景德鎮御窯廠,因唐英督陶而得名“唐窯”,其成就輝煌,倣古超古,創新多彩,為世所稱道,雄踞古代名窯之首。唐英著有《陶成紀事碑》,詳細記載了唐窯倣古創新的成果。唐英另著有《陶人心語》正集六卷,續集九卷,以及《陶成示諭稿》、《陶務敘略》等,均是研究陶瓷史的重要文獻資料。唐英還著有《古柏堂傳奇》、《問奇典注增釋》等書,反映出唐英的文采與博學。

乾隆官窯的倣古瓷在唐英的直接領導下,其造型多種多樣,釉色豐富多彩,主要品種如下:
釉色倣古

倣宋代五大名窯和前朝名窯產品是乾隆官窯的倣古瓷的主要品種。

一、倣宋定窯白釉產品
  定窯窯址位於河北省曲陽縣,曲陽宋代隸屬定州,故簡稱定窯。該窯始燒於唐代,以白瓷為主要產品,白瓷精品與邢窯難分伯仲。宋代一改唐代光素白瓷風格,以刻花、印花裝飾白瓷,並首創覆燒工藝,產量巨增,遂聞名天下,並曾為宮廷燒造貢瓷,更使其名聲顯赫。自康熙景德鎮官窯就開始有倣定窯白釉印花和刻花產品,但是其產品略顯粗糙。到乾隆時期,倣定窯產品則十分精致,且多印有六字篆書官款。如故宮博物院藏乾隆倣定窯白釉凸花瓶、乾隆倣定窯白釉印花高足碗,主要是倣宋定窯印花風格,文飾清晰,釉面潔白,做工精細,更勝定窯一籌。再如故宮藏乾隆倣定窯白釉方蓋爐,造型精巧,雕工細膩,倣古銅器饕餮紋,十分古樸。
乾隆倣宋定窯產品,多為清宮舊藏,主要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主體風格不太重視對宋代造型的倣製,而是偏重對白釉印花和刻花的倣製。

二、倣宋汝窯青釉產品
  宋汝窯窯址位於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村。寶豐宋代隸屬汝州,故簡稱汝窯。又因汝窯曾為宮廷燒造貢瓷,故也稱“汝官窯”。其燒造時間不長,從宋哲宗到宋徽宗(公元一零八六─一一二五年)約燒造了二十年左右。汝窯瓷器完整傳世品不多,全世界僅存七十餘件,主要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北京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據傳世品分析,汝窯瓷器是一種青釉瓷器,胎為香灰色,釉色如湖水反襯出的藍空,俗稱“鴨蛋殼青色”,藍而不豔,灰而不暗,青而不翠,給人以玉石之感。釉面有極細開片,造型多為洗、爐、樽、盤、碗等式樣,隨造型曲線的轉折變化,釉色呈濃淡深淺的對比,引人入勝,韻味無窮,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宋人筆記中有“汝窯為魁”的說法,指的就是汝窯這種美如玉石的天青釉色。
  明代官窯即有倣宋汝窯青釉產品的品種,到雍正時繼承明代傳統,又繼續生產這一品種。乾隆時此品種的倣製已非常成熟,如故宮藏乾隆倣汝窯貫耳瓶,從造型到釉色均倣宋汝窯,釉面佈滿魚子紋的開片,可謂唯妙唯肖,唯底足以青花書“大清乾隆年製”六字篆書款,標明乾隆官窯的性質。
  再如故宮藏乾隆倣汝窯桃式洗,釉色倣宋代汝窯,十分逼真,但造型卻具乾隆特徵,且底款書青花“大清乾隆年製”六字篆書款,一望便知是乾隆倣汝窯青釉產品。

三、倣宋官窯產品
  宋官窯按宋人筆記記載窯址當在宋開封城附近。記載北宋官窯的文獻資料是葉寘《坦齋筆衡》和顧文薦《負喧雜錄》。雖然這兩本書已佚,但在後人書中引用的隻言片語,仍有極高的參考價值。二人都是宋朝人,顧文薦事跡不詳,而葉寘據《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載:“字子真,號坦齋。池州青陽人。隱居九華山,以著書自娛。宋末監司論薦,補迪功郎,本州鑑判。有《愛日齋叢抄》。”
  《愛日齋叢抄》收於《四庫全書》,《坦齋筆衡》則祇見於元人《輟耕錄》引用。論述官窯全文如下:“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江南則處州龍泉縣,窯質頗粗厚。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苑,號邵局。襲故京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瓷,名內窯;澄泥為範,極其精致,油色瑩澈,為世所珍。後郊壇下別立新窯,亦曰新窯,比舊窯大不牟矣。餘如烏泥窯、餘杭窯、續窯,皆非官窯比。若謂舊越窯,不復見矣。”
  目前學術界的兩種不同觀點均源於這條記載,主張北宋官窯在開封者強調的是:“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說明宋徽宗曾在開封附近設置了官窯,否則南宋王朝不會遷都杭州後,也學徽宗傳統,又在杭州附近設官窯。此種說法很有邏輯性,但古開封城因黃河改道,已深埋今開封城地下六米處,所以祇能作為一種學術觀點,有待考古發現的證實。主張汝官窯即宋官窯者,認為開封附近沒有製瓷原料,設窯的可能性不大。且文獻中有“汝窯為魁”之說,宋徽宗何必再設一官窯呢?其說法也能自圓其說,作為一家之言,也可爭鳴。前者以《中國陶瓷史》為代表;後者以李輝柄先生的《宋代官窯瓷器》為代表。
  宋官窯產品也是以釉色取勝,釉色有粉青、天青、灰青、炒米黃等多種釉色,其中典型的代表釉色為粉青釉和天青。官窯的青釉與汝窯的青釉不同,後者為香灰胎映襯,故顯青翠,前者則胎體含可融性金屬鹽類較多,常有紫口鐵足現象,故青釉呈色更加穩重,釉面常有開片,尤其是冰裂紋的大開片,使其釉色別具情趣,在理性中更顯深沉,與各種做工工整的倣古造型搭配,體現出宋代宮廷皇家追求的高尚審美情趣。
  明代倣官窯屬官倣官,均是景德鎮御窯廠所倣。這些倣品釉層較厚,釉面開大小紋片,多為粉青和灰青色,不重造型,祇重釉色。這些倣品多數沒有官款,到乾隆時即已與宋官窯混淆,有些還被清高宗刻上了御製詩。
  清雍正倣官窯產品在文獻中稱為“倣鐵骨大觀釉”。釉色多為豆青、灰藍和月白,少數無紋片,多為大開片,釉有透明和失透兩種。失透的容易與宋官窯混淆,其精致產品中支釘痕為黑色,類汝窯細小的芝麻釘。乾隆時仍然沿襲這一傳統。雍正、乾隆官窯倣官窯產品,其目的均是為迎合帝王之需所製,多書有本朝六字或四字青花篆款。如故宮收藏的乾隆倣官窯梅瓶、倣官窯雙繫魚簍尊等作品,其底款均書有青花六字篆書款。另有一件倣宋官窯水仙盆,為清宮舊藏之物,底部刻乾隆御題製詩:“官窯原出宋,貓食卻稱唐。越器雖傳詠,晨星久盡藏。鐵釘猶見質,火器早潛光。淨水宜盆手,飼猧真不當。”這件倣宋官窯水仙盆是比照宮中舊藏的宋官窯原物倣製的,造型、釉色均與宋官窯原物唯妙唯肖。宋官窯原物在宮中曾被用做喂小狗的食具,故清高宗才有詩中最後一句的感歎。這首御題製詩作於乾隆三十七年(公元一七七二年),可以看出乾隆中期倣古瓷的工藝水平。

四、倣哥窯產品
  哥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其產品以釉面開有錯落有致的紋片聞名於世。釉面有裂紋本是燒成缺陷,因釉料的收縮率大於胎料的收縮率,好象胖人穿瘦衣服,故釉面形成開裂。古代製瓷工匠則巧妙地利用這種缺陷,將其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使其釉面的裂紋錯落有致而妙趣天成,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反醜為美,以一當十。中國製瓷術傳到歐洲後,科學家建立了陶瓷工藝學。許多科學家在研究陶瓷工藝學時,對中國古代陶瓷工匠反醜為美的聰明才智,均由衷地發出讚歎之聲。
  現傳世完整、數量有限的宋哥窯瓷器,主要藏於北京和臺灣的故宮博物院。其造型以瓶、爐等陳設瓷居多。宋哥窯不見宋人文獻記載,也未發現確切窯址,遂成為一個有待研究的陶瓷之謎。
  學術界對哥窯展開過多次討論,至今仍無定論。綜合專家意見,主要有如下幾種觀點:
  一、雖然宋人筆記沒有記載,但清宮舊藏實物流傳至今。其造型具宋代風格,應為北宋產品,但具體窯址尚待考古發現。
  二、哥窯為南宋時產品,文獻中記載的修內司官窯就是哥窯,故其窯址當在杭州附近。
  三、哥窯為龍泉窯的一個品種,宋元龍泉窯曾出土類似哥窯的瓷片,雖然數量極少,但可確認就是哥窯。
  四、宋代沒有哥窯,包括清宮舊藏之物,全是元代以後的產品。窯址可能在杭州或龍泉附近。
  五、清宮舊藏之物多為明代景德鎮倣品。
  上述五種觀點,都有一定的依據,但因沒有發現確切的窯址,均未能成為定論。第一種觀點可舉出宋鈞窯也沒有宋人筆記記載,但考古已發現確切窯址,否定了過去認為鈞窯是金代以後產物的說法;第二種觀點也有一定的可信性,對目前已發現的老虎洞窯址就是修內司官窯的說法,仍有部分專家持保留意見;第三種說法據參加過龍泉窯遺址發掘的李知宴先生介紹,曾發現類似哥窯的瓷片,但祇有幾片,且未做科學化驗,祇能作為一個線索,留待進一步的研究;第四種說法主要是根據文獻記載推論,目前也不能定論;第五種說法是周仁先生曾化驗過故宮提供的哥窯樣品而得出的結論。但因當年提供的樣品不是清宮舊藏之物,而且當年科學儀器的準確性及資料的準確性尚有欠缺,僅能供參考,尚有待科學儀器的多種檢測方法,以確認其準確性。
  上述五種觀點的主要依據有兩個:一是清宮舊藏的實物在宮中歷代相傳,均標“宋哥窯”;二是文獻記載,最早提到哥窯蛛絲馬跡的文獻是元人孔齊的《靜齋至正直記》,在“窯器不足珍”條目中記載:“乙未冬(至元十五年,公元一三五五年)在杭州時,市哥哥洞窯器者一香鼎,質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可不細辯也。”孔齊提到的是“哥哥洞窯”,與哥窯是否有聯繫,尚有待研究。真正提到哥窯的最早文獻是稍遠於孔齊的曹昭所著《格古要論》,書中記載:“舊哥窯色青,濃淡不一,亦有鐵足紫口,色好者類董窯。今亦少有成群隊者,元末新燒者,土脈粗燥,色亦不好。”曹昭的記載十分重要,從中可以得出兩個結論:一是宋哥窯確實存在;二是元末有倣製品生產,但質量不好。可是曹昭沒有提到哥窯的產地,而“董窯”是何品種,至今學術界仍未有定論。曹昭之後明、清文人筆記中談到哥窯的,基本都源於曹昭的記載而略加發揮,無多新意。惟乾隆本《龍泉縣誌》載:“章姓生二名,不知何時人,嘗主琉田窯,凡磁器之出於生二窯者,極其青瑩,純粹無暇,如美玉。然今人家鮮存者。或一瓶一缽,動博數十金。厥兄名章生一,所主之窯,其器皆淺白斷紋,號曰百圾碎,亦冠絕當世。今人家藏者尤為難得。世人稱其兄之器曰‘哥哥窯’,稱其弟之器曰‘生二章’云。”縣誌載“哥哥窯”可能就是元孔齊所載的“哥哥洞窯”,可資參考。
  從傳世哥窯瓷器分析,其品種類似官窯產品。學術界有官、哥不分之說,哥窯瓷器典型者釉色偏黃,與官窯瓷器易於區別;惟釉偏青者,尤其是粉青者,確實不易區分。典型哥窯器從外觀上觀察,似應為北方瓷土所製,故第一種學術觀點仍有不少學者在進一步探索。
哥窯之謎是陶瓷史中最大的一宗謎案,尚有待發現。
  倣哥窯始於永樂末年。據《皇明紀略》記載:明仁宗當太子時,曾令人成功地倣成哥窯器。但永樂倣哥窯器,至今未能找到傳世品。臺灣故宮藏有“大明宣德年製”六字楷書青花款的哥窯盤和碗,但是否為明倣,尚有爭議。屬成化款的倣哥窯器在北京、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均有收藏,其胎質細潔、白淨緻密,釉色有粉青和米黃兩種,釉色滑潤,光澤度很強,開片整齊。成化以後,明代倣哥窯器精品不多。清雍正唐英時,又恢復倣哥窯生產,製作精良,既有大小紋片錯落有致的“金線鐵線”,也有單純的大紋片或小紋片,釉色以深淺灰青居多,部分有“紫口鐵足”,其胎質較厚。乾隆以後繼續倣燒,官窯多署本朝款。如故宮清宮舊藏的倣哥窯葉式洗,通體釉色呈青灰色,釉面大小紋片錯落有致,底有六個支釘,書青花“大清乾隆年製”六字篆書款,為乾隆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五、倣宋鈞窯產品
  宋鈞窯窯址位於河南省禹縣城北門內的鈞臺與八卦洞附近,因鈞臺得名鈞窯,也叫鈞臺窯。鈞臺也叫夏臺,據《左傳.昭公四年》載,“夏啟有鈞臺之享”,可知祭禹王的鈞臺在夏代時已存在。夏啟襲位以後,曾召集眾部落酋長在鈞臺宴慶繼位。鈞臺舊址今尚在。過去認為鈞窯因鈞州得名,且鈞、均二字通用。但今人考證,此說不確。鈞州之名始於金大定二十四年(公元一一八四年)。北宋時有鈞州,但不在河南,而在今湖北省均縣北。所以,鈞窯得名非由鈞州而來,鈞、均二字也不可通用。
  鈞窯瓷器以瑰麗異常的鈞釉聞名天下。宋鈞釉源於唐代花釉,在青釉上施以銅紅釉料,用攝氏一千三百度的高溫強還原焰燒成。因銅紅釉料中還混雜其他金屬氧化物,故鈞釉呈色變化萬千,紅、藍、月白、灰紫等色交相輝映,瑰麗絢爛,尤以紅色名貴。大規模燒造銅紅斑釉是鈞窯的首創。
  北宋徽宗皇帝政治上腐敗無能,但卻是個頗有天才的藝術家。他在位時廣收歷代文物、書畫。他還特別喜愛山石、花木,曾在宋汴京(今河南開封)修建艮岳園林,搜羅天下奇石、花木,廣置園內。為擺置各種奇石花木,宋徽宗下令在禹縣設窯,專燒各種花盆、盆托、花瓶等鈞釉瓷器。至高無上的皇權與頗具水平的審美觀融為一體,這就是鈞瓷產生的歷史原因。
  傳世鈞窯花盆、盆托、尊等,器底多刻有一到十的數目字。據考古資料判斷,這是配套瓷器的記號。一號最大、十號最小,顯然都是為點綴艮岳園林所專用。鈞窯的燒造受到宮廷的嚴格控制,考古資料也證明了這點,所有燒壞的瓷器都砸碎以後就地深埋了,以防產品和技術外傳民間。由於鈞窯受到宮廷嚴格控制,故宋室南遷後,一度停燒。但鈞窯燒造技術並未失傳,到元代又蓬勃發展,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鈞窯系。
  景德鎮官窯倣鈞窯始於明代宣德時期,傳世品比較稀少,多偏重對宋鈞窯釉色的倣製。不算太成功。到清雍正七年(公元一七二九年)時,唐英在景德鎮用當地原料倣宋鈞窯,但是久未成功,祇好派他的助手吳堯圃到河南禹縣調查宋鈞窯原料的遺存情況,唐英親自為吳堯圃送行,並且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丈夫出門各有道,知己情深在懷抱。此行陶冶賴成功,鐘鼎尊罍關國寶。……文章制度雖各異,以今倣古將毋同。不惜驪駒三疊唱,內顧無憂行色壯。”等句,對吳寄以厚望。吳堯圃此行非常成功,找到宋代鈞窯遺存的原料,為此倣宋鈞窯產品宣告燒造成功。到乾隆時期,吳堯圃找到的原料完全由皇帝本人控制,每次倣製,清高宗發放的原料精確到。有本朝官款的尚好區分,無官款的極容易與宋代真品混淆。

六、廠官釉
  根據唐英著《陶成紀事碑》記載,廠官釉是雍正時唐英任督陶官時倣明代廠官釉的基礎上新發明的一種釉色品種,但明代廠官釉究竟是何品種,又是何產地,因缺少實物考證,在學術界仍未有定論。根據釉色和工藝推論,多數專家認為明代廠官釉有可能是磁州窯生產的為皇宮進貢的酒器,缸胎、釉色有偏綠的。
  唐英發明的廠官釉,均是白瓷胎,釉色可分三種:鱔魚黃、蛇皮綠和黃斑點。這三個品種習稱“茶葉末釉”。茶葉末一詞始見於《陶雅》一書。該書記述的是清晚期時古董商人的叫法,雖缺乏根據,但卻通俗易懂,故沿用至今。實際上這種釉是唐英發明的,他定的名稱是“廠官釉”;如果溯本求源,似應以唐英本人所定名稱更為妥當。
  廠官釉自雍正以後,歷朝都有生產。造型以大件的壺、罐、瓶類較多,乾隆時期輔助裝飾也有描金彩的,更顯壯麗輝煌。傳世官窯完整器中有蟹甲青釉一種,此種釉色呈深青綠色,類螃蟹殼色,故而得名。唐英於《陶成紀事碑》中記有“油綠釉”一種,“系內發窯變舊器,色如碧玉,光彩中斑駁古雅。”其特點與蟹甲青釉有相似之處。蟹甲青釉與茶葉末釉不同:一是釉色均勻;二是釉面光澤感較強,在光線的照射下,閃現出雲母片似的五色光澤。
  雍正、乾隆時有此品種,多為瓜棱罐。瓜棱造型的曲線變化,使均勻的釉色產生視覺上的起伏變化,此種釉比茶葉末釉難於燒造,故乾隆以後,茶葉末釉仍然盛燒,但蟹甲青則較為少見。

青花倣古

  乾隆時期青花倣古主要表現在對青花呈色的倣製上,後人對明代永樂、宣德青花十分推崇,其藍色的線條中,自然暈散,常泛出鐵結晶形成的斑點,給人以入木三分、淋漓盡致的美感。其原因是因為那個時期的鈷料中除了氧化鈷之外,還含有少量的鐵、錳等金屬氧化物,在燒成時形成金屬氧化物的結晶,本來是燒成的缺陷,卻意外的形成另一種美感,這就是土和火藝術的魅力。
  清代的鈷料提煉得比較純淨,不會再產生金屬氧化物的結晶,為了倣製明永樂、宣德青花的那種特殊藝術效果,聰明的工匠祇好在畫法上採取重複點染,使之在視覺上能夠達到原來的美感。這種畫法費工費時,祇有官窯不計成本才適合製作,民窯一般不會生產。除了對青花呈色的倣製,也有一些品種是造型、青花的全面複製,如本次展覽展出的青花無檔尊,即是其代表作品之一。

鬥彩倣古

  鬥彩以明成化時期最為精彩,乾隆倣明成化鬥彩的產品很多,主要是繼承技法,彩色則應用了許多新發明的粉彩顏料,色彩更加豐富,如乾隆倣明成化鬥彩雞缸杯,造型具乾隆風格,紋飾接近成化,底款則書“大清乾隆年製”或“大清乾隆倣古”。

象生瓷的倣古

  象生瓷是乾隆時期出現的一個新品種,以陶瓷的各種裝飾技法,倣製漆器、銅器、金銀器、竹器及各種瓜果等,無不栩栩如生,唯妙唯肖,非工藝精巧不能為,體現出陶瓷工藝高度成熟的完美程度。如本次展覽展出的倣漆器碗、倣古銅器的天雞尊、倣山石的山子等,集造型、釉色、彩繪於一體,令人歎為觀止,均是這類作品中有代表性的珍品。
  乾隆倣古瓷器主要由上述幾個類型組成,其基本特徵是品種豐富,做工精細,除督陶官唐英敬業樂業外,清高宗本人的審美情趣也融會在土和火的藝術中,有些品種完全是按照他的旨意燒造的,流傳至今的清宮檔案中,隨處可見當年清高宗給督陶官的批文。從這種意義上講,也可以認為乾隆官窯瓷器是清高宗審美觀的具體體現。是富麗堂皇,雍容華貴,還是繁縟瑣碎,格調平庸,後人從不同的角度,都會在歷史車輪的滾動聲中,聽到不同的回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piher2 的頭像
    piher2

    西齊弗的天理自然能學會部落格

    piher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