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新發現 宇宙論可能改寫
(法新社巴黎25日電) 科學家今天表示,最早的「超大」黑洞在形成宇宙的「大爆炸」(the Big Bang)發生之後不久便已出現,而這項發現可能重寫星系形成的理論。
一般的黑洞是物質的實體,它的重力極大,以致於連光線都會被吸收而無法逃脫。
但一般黑洞比起超大黑洞是小巫見大巫,自從第1個超大黑洞在12年前發現以來,天文學家便做成結論,認為每個星系,包括太陽系所在的銀河系,在核心都有1個超大黑洞,有些達到太陽的數十億倍之大。
超大黑洞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的現象,因為它能吞噬任何接近它重力範圍的恆星和行星。
但天體物理學家說,這可能不全然是壞事。黑洞吸進和攪和星際氣體,也可能會是1股創造的力量,有助製造新的星球和太陽系。
這項研究刊登在「自然」(Nature)期刊。研究團隊的領導人之一是蘇黎世大學(Zurich University)理論物理學教授梅爾(Lucio Mayer)。他表示,在形成宇宙的大爆炸發生之後大約10億年,最早的超大黑洞便已出現。大爆炸發生的時間是在大約140億年前。
這個團隊利用超級電腦製作的模擬狀況顯示,巨大的星系原型互撞,合在一起成為緊密的氣體雲,接著因為重力發生塌陷,最終形成超大黑洞。
根據傳統理論,星系是逐步形成,重力先把小的實體拉在一起,逐步形成較大的結構。但新刊出的論文挑戰這個理論。
論文共同撰寫人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University)的卡山吉第斯(Stelios Kazantzidis)表示:「我們的結果顯示這些大型結構,包括星系和超大黑洞,在宇宙生成的歷史中很快成形。」
如果確實如此,對宇宙學的影響可能十分深遠。
卡山吉第斯說:「比方說,星系的成份和它中央黑洞的質量同步成長的標準理論就必須修正。」
他說:「我們的模型顯示,黑洞成長速度超過星系本身。因此黑洞可能完全不受星系成長的節制,而是星系受黑洞成長的節制。」
這次電腦模擬是以最近的發現為依據,也就是最早的星系出現的時機與大爆炸發生的時間差,不像原本想像那麼久遠。而且這些星系的恆星大小遠遠超過目前的恆星,可以是太陽的300倍大。
這次模擬也假定合在一起的星系會比過去認知的更小、密度更高。
在新的模型中,合併星系中央的氣體和灰塵濃縮形成緊密的碟狀。
這個碟狀結構趨於不穩,氣體和灰塵進一步收縮,形成密度更高的雲,最終形成超大黑洞。(譯者:中央社陳正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