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漢代玉器神韻淺析(組圖)


http://www.m6789.com/wwdh/wenziindexshow.asp?id=17007&page=3


圖片請自行上該網址


日期:2008-9-19 16:55:34        文章來源:甘肅 羅雪雁 王志鐘        點擊數:2101        上傳者:5196


漢代是我國歷史上空前強大的封建帝國,國力的強盛造就了空前廣闊的疆土,保證了上等的和田玉料源源不斷地從西域輸入帝國。高品質的和田玉料,外觀有良好的觀賞性,透閃石、陽起石、角閃石組成的毛氈狀結構使其具有細膩性和堅韌性,而它具有的這一特性在加工時方可遊刃有餘地處理好立邊,不至於出現過多的崩邊、爆線現象而影響美觀度。這種性能對漢代玉器中那種流暢、銳利、強烈的立體感藝木表現形式,或細若遊絲的遊絲毛雕琢玉風格都是不可缺少的。由於以上決定性要素的具備,漢代玉器發展到相當的高度也就必然順勢而成了。


   在鑒賞漢代玉器時,不可避免會提到神韻。在中國古代美學範疇中,神韻是以抒寫主觀審美體驗為主,追求一種生動自然、耐人回味的境界,使人能從所見之物中體味未見之意,即獲得古人常說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意味無窮的美感。


   神韻是一種理想的藝術境界,其美學特徵是自然傳神,韻味深遠,渾然天成而無造作的痕跡。用有形的載體傳達無形的意境。通俗地說,神韻就是傳神或耐人尋味。


   那麼漢代玉器的神韻在哪里?漢代玉器的神韻精髓到底是什麼?如何理解這種神韻?神韻是怎麼去鑒賞的?下面引用具體玉器一一闡述,作一淺顯的分析。


    漢代玉器是我國玉文化史上的王玉時代,玉器是皇室專用的,它的賞玩佩戴主流群體是上層統治階級,那麼首先所體現的是王者之氣韻,王者無敵,莫敢當也。《公羊傳成西元年》。王者之氣是威嚴,獰厲可畏,唯我獨尊的霸氣;君臨天下,氣吞山河的雄心;禦鳳乘龍,遨遊天際的超凡能力。真正奠定漢代玉器在我國玉器發展歷史中地位的,是漢代玉器中最為常見的龍、鳳題材作品。在漢代早期玉器作品中龍鳳造型已達到傳神境界,我們可以看到造型上有以下這些特點:


   整體看構思上打破原有的呆板、程式化的構造模式,更多的是尋求生動變化的構圖設計,不拘泥於表面的對稱平衡,而迫求的是一種內在的呼應。造型上經常看到有一龍仰天長吟,一鳳回首相和;或一大螭龍穿雲而出,一小螭龍環繞凝視。這樣的構成,區別於原有傳統造型中左右幾乎為鏡像的那種靜止的對稱。也就是我國古人稱謂的象外之象的意境,從而達到更高境界的一種有內涵的平衡(圖1)。



   軀體塑造多呈“S”形彎曲。“S”形是極富美學含義的造型,軀體粗細有變化,生動錯落有序,轉彎處流暢而無絲毫阻塞感,日中有方,並有張力和彈性的感覺。比起前期的古代玉器來,軀體上少了很多的裝飾紋樣,更加簡潔、洗練。擯棄了戰國玉器中龍的軀體多以臥蠶紋、勾連雲紋、網紋為主要裝飾風格的樣式。龍軀邊緣用弧面來塑造,突出軀體的立體感、肌肉感,用很少的遊絲毛雕線來裝飾軀體,強調關節轉折的力度和動感。局部點綴的流雲紋或卷雲紋,既避免大塊留白不足,又襯托出龍行天下,翱翔雲際的主題(圖2)。



   在龍的四肢表現上,古代玉工都是經過精心設計推敲的。無論是騰起飛躍還是闊步前行,四肢的配合都很巧妙,總是一側肢體開始發力,另側的肢體便開始蓄勢力量,總有前力還未用完,後力已蓄勢而動的感覺。同時,還可以觀察到,或前張後弛,或左松右緊,緊繃和放鬆的肢體交替與敏感的軀幹相結合,這是在中外藝術史上優秀的作品中都廣泛運用的一種表現形式,稱為對偶到列,其效果給人以生動有力的感覺,表現出無窮的潛力(圖3)。


 


   細部刻畫上眼珠凸起明顯並有誇張感。上眼瞼凸起,往上平緩過渡,眼皮與眼睦結合部邊緣陡立,眼梢拉得很長,比較誇張,增添幾分威嚴感;下眼瞼短且圍繞在眼球下半圈,並且也凸起,向下平緩過渡。這種雕琢手法使得眼部位的高低落差明顯,輪廓線明顯,增強立體效果。觀看上去自然有一種眼神淩厲、不怒自威的感受。透過表像的塑造,蘊涵的是一種威儀不可輕的意味(圖4)。


   嘴型大張,龍的牙齒與嘴的接合部用圓弧線勾勒,齒尖彎曲銳利。這種雕琢手法還同樣運用在龍、鳳的指爪部位。指端粒粒飽滿,充滿力量,指尖內彎,尖銳如鉤。關節轉折部位雕琢同樣如此,強化了線形表現的立體感,同時線本身圓中有方,用直砣線一點一點地接轉過來,顯得更為硬朗,雖然有砣線接轉的毛糙感,卻更好地凸現出力度來(圖5)。



    隨著漢王朝疆域漸趨穩定,政權日益鞏固,生活越發安逸,漢代的玉雕作品的風格和神韻也不斷發生著變化。從無為而治奠定了漢王朝的立國之本,到獨尊儒術造就了漢王朝政權的長治久安。龍、鳳的面目造型日漸柔美了許多,“S”形的身軀變得優美感多了,力量感減少了,甚至尖牙利爪也要表現出幾分優雅漂亮來(圖6,7)。從制玉工藝上來說應是更加成熟。剔地工藝、拋光工藝也少了西漢前期製作中的毛糙,修飾得更為精美。



   8玉環分內外環,內環中間一遊龍為“S”形,呈騰飛狀。前肢關節轉折和後肢與軀幹連接的部位收束緊湊,仿佛正在積蓄著無限的力量,準備下一次的騰躍。前、後肢及爪部伸展得很開,肢體部幾乎達到字形,並突破內環,龍爪牢牢地扒在外環內壁上,給人以強烈的動感,用闊步青雲來形容似乎還顯不足。龍首部位的收縮與軀幹尾部張揚的結合,使我們看到對偶到列原則的不斷運用。



   外環上陰線刻五組竹節紋飾,把外環等分為五部分,把五個竹節紋連接起來,剛好是符合黃金分割定律的五邊形


(紅色連線),如圖9所示連接其中兩點剛好是這個玉環的黃金分割線(黃線連線),龍和鳳的眼珠恰恰就在這條線上。古代玉工認識及掌握美學要素的深度令我們嘆服。整體構圖的特點是:主次分明,張弛有度,疏密得宜,極有動感。鏤雕技術與遊絲毛雕的線刻技法有機地結合;龍、鳳肢休的邊緣用小弧面過渡,頗顯浮雕感;陰刻線的表現細若遊絲,弧線部位轉折流楊,張力飽滿,線斷卻神不斷;既氣宇軒昂又優美流暢,實屬漢代古玉難得之珍品。



   10玉劍彘雕琢大小兩條螭龍,兩螭對視,大螭龍身軀舒展,動勢靈活,絞絲紋尾,旋轉有力,肢體伸展適度,錯落有致,肢體和軀體的邊緣陡立,立體感強烈。眼中似有柔情,注視著小螭龍。小螭龍為穿雲狀,狀態活潑而有朝氣,回首張望大螭龍,含著幾分依戀。此件為西漢中期製作,兇悍的造型中流露著了幾分柔美,舔犢之情躍然而出。



    蒲紋出廓宜子孫玉璧(圖11)為東漢時期製作,出廊部分為兩條螭龍纏繞環抱著篆書宜子孫。螭龍形態比起漢早期的龍形來要纖弱柔美得多。龍角和龍的卷尾變化出許多小弧形來,與雲形裝飾紋交錯,顯得華麗而優雅。立邊進行修飾,形成柔和的圓弧過渡。臉部眼神也不再兇悍,而多了幾分可愛,沒有漢早期的兇狠。身軀的“S”線更趨圓滑,更多的是柔美,少了漢早期的力量體現。璧外圈部分的淺浮雕螭龍造型也同樣是這樣的風格,內圈的蒲紋、乳釘紋製作飽滿、規矩。其工藝製作精良,剔地及打磨工藝細緻認真,從藝術表現來看其神韻正是從野性奔放、震攝四方的雄渾大氣而轉向富有尊貴、細緻優雅。這便是漢代玉器發展過程中的風格變化主線,也是其藝術表現形式的演變,更是漢代玉器神韻的脈絡。通過分析並把這些感受到的脈絡理清楚,對於漢代玉器的鑒賞及辨偽是很重要的。


   總而言之,漢代玉器是王玉的典範,以龍鳳為題材的玉器作品的神韻又是漢代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此後龍鳳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在鑒賞時一定要以王者的視角來體會其中的神韻,感受唯我獨尊的霸氣,舍我其誰的勇氣,天地四方的博大。這種氣質是後世難以比擬的。即便科技進步,工具發展,工藝先進,可這種氣韻卻似凝固在那個歷史時期。後世從宋代就開始仿製,直到清代以傾國之力來模仿,或現在利用高科技手段來仿做,唯有貌似卻難有神似。因此漢代玉器的那種神韻留給我們的是無限的遐想和敬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her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