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6789.com/wwdh/wenziindexshow.asp?id=14545&page=4
古代仿古玉鑒別技術
日期:2008-5-20 10:37:32 文章來源:互聯網 點擊數:4332 上傳者:5196
目前,在人們的觀念和認識中,一般都把仿古玉與偽古玉等同看待。其實仿與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仿是模仿和效仿,仿占玉旨在仿製古玉的造型、花紋和占樸的風格,目的在於欣賞和玩好。同時也必然以間接的方式,反映出本時代的藝術風貌。而偽古玉則不同,偽是作偽,即純粹的假貨。
它是以獲得高額利潤為目的,刻意地按照美品的模式去碾店加工,不僅追求造型、花紋的逼真而且還要挖空心思,通過特殊的技術手段對玉器表層進行作舊處理,企圖以假亂真。
曾有文物專家結合文獻和實物資料考證認為;仿古玉出現于宋代而盛行於明情,構成近古玉器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這一論點當是十分正確的。
因為在一定的歷史時間內,人們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是受特定的社會生活、文化氣氛和時代精神等因素的作用和制約的,所以仿古玉的產生也必然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文化政策及社會需求有著密切的關係。在中國歷史,宋代政儀米分軟弱來人重文輕武推崇理學,同時隨著金石學的興起,人們對占物更加重視,仿古之風油然而生。雖然此時出土玉器不多但種種跡象表明,當時的仿古玉,多取古代銅利器的造型和花紋以追三代之遺風。畫面除了背面紋、雲雷紋、婆龍紋等,有時還夾軌一些本時代的圖案,使之相互融合同時出現在一件器物品可見當時玉玉在製作過程中似乎並未刻意作假,只是將古代的造型和圖紋,根據當時人們的審美需求進行雕琢,以滿足文人上大夫們答復古風的雅興。可以說,這種仿古玉應是我國封建社會後期皇家貴族、達官顯貴、文人墨客的玩貨人物,具有一定的時代特徵和美學價值。
(一)宋代仿古玉
仿古玉大量出現于宋代,這一觀點已為許多學者承認,但是來代仿古玉的全貌目前尚不明了。有關卡代仿古玉的文獻及實物材料非常零散,另外,考古發現的來代玉器就很少,其中仿古玉器就更少。因此,確定宋代仿古玉器的典型器物,研究其風格,還要借助於對來代玉器進行總體的排比和類比。宋代尚占之風盛行,大量仿古器物出現,其根源在於皇室的提倡。初,議禮局之制也,沼求天下古器更制尊、爵、鼎、彝之屬......(《宋史?禮一》),設置議禮局,更制古器是末代禮制的需要,它大大地推動了仿古器物的生產。仿古器物出現的另一個原因是古玩市場的存在。宋代商品經濟發達,玉器是當時的重要商品,市場上出現了專門販賣玉器的商店,這些商店販賣的玉器,除了應時作品之外,還包括仿古玉器。《武林舊事》較多地上述了宋代玉器的使用情況,對仿古玉的使用也有一些上述:“就中間沉香桌兒一隻,安頓白玉碾花商尊,約高二尺,徑二尺三寸,獨插照殿紅米五隻”(卷七)。商代大件的白玉製品很少,更不見玉尊,這裏所指的白玉碾花商尊,無疑是一件仿古作品,高二尺,徑二尺三寸,屬矮域形,是目前知道的最大的宋代玉雕仿古彝。《武林舊事卷九?高宗幸張府節次略》記“進奉盤合,……空器;……玉香鼎一,蓋全。玉古劍琅十七件”...... “玉古劍瑙”名稱中雖稱古器,其中也可能有仿古作品。從這段祀載中可以知道,宋代一些人曾通稱玉器為“寶器”。宋代的仿古鼎,似曾用來焚香。
宋代的金石考據學對仿古玉的產生有較重要的影響。一般看來,一個時代的仿古玉製造,尤其是仿古效果的好壞,不僅取決於琢刻與作偽技術,還取決於當時社會對於古玉的認識。因而宋代對於古玉的研究與鑒別,曲折地反映著當時仿古玉製造的某些情況。目前能夠看到的宋代考古研究書籍主要為《三禮圖》、《考古圖》、《宜和博古圖》等。《三禮圖》為早期著作,對古器名與實物的對應關係進行了開創性的研究,但實物依據似不充分,因而某些器物的圖形並不準確。後來的著作多從實物出發加以考證,描繪圖形,研討其古,對古代青銅鼎彝之器頗有研究,並涉獵玉器。受此影響,宋代的玉制仿占彝在造型上與古器較接近,從整體上看,宋代對於古玉器名稱與對應關係的研究較薄弱。《三禮圖》中瑙玉圖、祭玉圖考定的器
物雖多,但繪圖所示絕少古器,《考古圖》(卷八)考定玉器數件,其中包括穀璧、佩玉、帶鉤及玉劍飾所繪圖形絕類古物。直到元代,金石考據學者對古玉考定的範圍還很窄,朱德潤所著《古玉圖》考定古玉米數件。因而可以說,宋代對於古玉的認識,仍是剛剛起步,準確的認識僅限於部分劍飾、飾玉及為數有限的器皿、禮器,可以說來代的仿古玉器主要表現在仿青銅器方面,並有一定數量的仿古佩玉,劍飾、帶鉤及玉禮器。
來人張世南《遊宦紀聞》上述了所見古器的紋飾及器形特點:“其製作則有雲紋,雷紋,山紋,輕重雷紋,垂花雷紋,鱗紋,細紋,栗紋,蟬紋,黃目,飛廉,經餐,故摘,虯龍,徽鳳,熊虎,龜鉈,鹿馬,象寫,延犧,鉈島,雙魚,皤尷,如意,圈絡,盤雲,百乳,鸚耳,貫耳,愜耳,直耳,附耳,挾耳,獸耳,虎耳,獸足,瘦足,百獸,三幅,腹草,瑙草,篆帶,星帶,輔乳,碎乳,立更,雙變之類,凡古器制度一有合此,則以名之。”這些紋飾多數為古紋飾,或仿古紋飾;其中個別紋飾可能出現較晚。瞭解這些來代發現的古器物紋飾或仿古紋飾,對識別宋代仿古玉器也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二)明代仿古玉
從明代玉器遺存的實際情況分析,仿古玉可概括為兩種類型。
1、借鑒古器物的造型和圖集裝飾,是明代仿古玉器中慣用的重要方法。常見的有玉觸、玉明、玉爵、玉鹵、玉壺。玉等、玉立、玉鼎等,都是以商周時代的青銅禮器為本,結合玉料自身的特點碾琢成器;形式雖為仿古,技法上卻具有鮮明的琢玉工藝特點。由於碾玉技術的原因,唐宋以前的古玉中尚未見到形體比較高大,器形是小口、廣腹、深膛式的玉製品。因此這類仿古玉器實際上是對古器物造型和圖案的借鑒,豐富了古玉的藝術表現力,開拓了琢玉的新領域。這類仿古玉器許多給人以淳樸、凝重和新穎的美感,其中不乏藝術傑作。
青玉蟠螭紋觸,祀柱形體,束腰,擴口,足外撇。器身上下凸起大小九岫,作盤旋館戲狀。兩隻形體較大的已然爬行於見的口經,正伸首向饑內窺視,似已嗅到酒味的芳香,作探身欲飲狀,形態異常生動。作品的造型和圖案裝飾均屬仿古類型,但注重結合玉質的特點,充分發揮材料的藝木表現力,已然超越了單純的仿古,具有新意。
白玉荔枝紋匹,單柄,敞流,器身隱起荔枝紋。作品的造型系仿古青銅器,而圖索花紋則為明代早期的風格。
白玉獸面紋爐,敞口,廣腹,自足,器身飾獸面效和獸形雙耳。作品仿照商代青銅在的形制,造型古樸凝重,色澤治新明快。然而使用價值已由隆重的禮器變成了焚香用的熏爐。
總之,這些仿古玉器,實際是對古器物造型和圖案的借鑒,明代許多比較大型的立體器物,形制多系此類。從根玉歷史看,也具有推螭出新的意義。
2、明代的禮儀用玉較以前有很大變化。玉球、玉經、玉圭等禮儀用玉仍延續舊制,並以不同的形式和規格保留下來。但目前遺存的實物看,玉圭佔有較大的比重。
山東鄒縣魯荒玉米棺墓出土的青玉寶,長29.5釐米,器表面光素無效,玉質光潔明亮,是明代早期玉圭的典型作品。
江西南昌益端玉幹枯枝墓出土的玉圭長15.2釐米,玉質呈青綠色,周身五行穀紋,是嘉靖時代的作品。
這幾座明朝米氏玉墓出士的玉圭,應是皇帝按照禮儀規定禦賜品。而明定陵朱翊鈞墓出土的玉圭,則是皇帝御用的,共計8件,其中有的光素無紋有的主表面陰線刻四山文,線內成金即史書所載”以象四鎮之山”的鎮圭,取其安定四祀之意。故宮博物院藏明代玉圭,有的圭面上祀隱起《三星圖》或《七星圖》下部飾海水江崖圖案。這類玉圭均屬等級最高者所有。
明代玉璧,形式變化較大,器體大都比較小,常見凸雕皤滴紋,亦有飾穀紋和雲紋者。
玉質以青玉、白玉居多,光澤明快。有的作品利用玉料的皮色。並巧妙地琢成凸起的皤贈紋和浮起的穀紋,具有消色的效果。這類玉肇碾治得小巧玲現,主要為佩帶之用禮儀的規格已不似先前那麼鮮明。歷史上那種大型的刻穀紋、蠶紋、蒲紋和龍紋、風紋、獸面紋的玉璧。則很少出現了。
明代玉綜,作為祀柱體祀地的禮器形體多變得比較矮小器身光素無紋。亦有多節式的小型玉綜表面隱起似蠶紋的裝飾。玉質通常為青色,略帶棕黃色斑點,光澤比較暗淡,而早期那種分節式高大的獸面紋玉球,已不再應用。
總之,這類仿古禮儀用玉在明代玉器中仍佔有一席之地,傳統的基本形式有所保留,但已有了很大變化,不再具有原來的規模和深刻的內涵。
(三)清代仿古玉
清它所藏和所 制玉器中,仿古玉器佔有相當數量,遠自新石器時代直至明代各時期的玉器都曾被仿造。這種古玉的仿製,力圖體現出古代玉器的藝術風格和加工特點,其中很大一部分還進行過人工作舊處理,有些作品幾能亂真。
1、仿先商玉器
在清宮遺存的古代玉器中有許多商代或商代之前的玉器渚如良話文化的瓊、璧、龍山文化的玉碎,二裏頭或廣漢三星堆文化的所謂牙球等。其中許多玉器上刻有乾隆禦制詩句。由此可以斷定,乾隆時期商代以前的玉器已大量流入宮廷。對於這些玉器的確切時代,在清代尚不能準確判斷,只是籠統地冠以”三代”之稱。這一古玉群的存在,為清宮廷仿製古玉提供了現實的依據。清代仿先商玉器在造型、圖案、風格方面皆極似古物,只是在加工工藝上,失去了手玉操作的笨拙之意而顯得精緻玉細有些經過作舊處理的作品酷似古物,凡欲亂真。
2、仿漢代玉器
清宮玉器考古研究的一項突出成就,是對漢代玉器的準確認識和鑒別,這一成就被運用於玉器製造方面,產生了大量的仿製漢代玉器,其主要品種如下:
①仿漢代玉璧。一般說來,商代以前的璧皆為索裏,體積較大。春秋戰國時的玉璧裝飾精美,種類繁多,用途也極廣泛,但體積較小。漢代至坐體積增大,裝飾祀美這一特點頗適應於清宮將玉璧作為禮器和室內螭設品之用。因而清官所制玉裏,很大部分仿照漢代作品,主要是谷驗、薄璧和變形背面紋璧。谷璧和薄四,在造型和工藝上竭力追求漢代特點,但不加作舊處理。變形背面紋璧則不然,鼻、眼發現得更細緻、更複雜,面部還增加了以變形雲紋作裝飾,給人以一種似漢而非漢的感覺。這類玉整種類較多,最常見者有兩種,一種依漢罌樣式,璧中部以一周繩紋為界界內礎薄紋或穀紋,界外雕四組獸面。另一種是在維肉上直接雕仿漢獸面紋或四靈紋。這種玉墨在社會上亦有流傳,一些鑒定家不敢貿然定其年代,往往推測為唐宋作品。
②仿漢玉佩。清代製造的玉佩,很大一部分是在漢代玉佩的基礎上加以變化,在造型上較漢代玉侃複雜。也有一些玉佩同漢代作品非常相似有的還曾被鑒定家誤認為漢代作品。
這類玉佩主要是雞心佩、犧煙佩、宜子孫璧式佩。宜於孫璧式佩一般都裝於紫檀木匣中,配以詩畫冊頁,可能是宮中賞賜用品。漢代宜於孫璧目前在山東地區已有發現,清代宮廷所制玉璧與之稍有區別,尺寸亦稍小。雞心佩和幡煙佩與漢代作品惟妙惟肖,不僅購形設計相同,就連佩上的勾雲紋及“O”裝飾紋,也系採用漢代玉佩上的遊絲跳刀方法雕刻而成,線條若斷若續,準確不亂,使依此特點鑒定漢玉的人皆上其當。但這類作品也有與漢代作品不同之處,或不作舊,保留清代宮廷玉器特有的蠟樣光澤,成用消代宮廷玉作特有的人工烤色法焙燒仿古顏色。
③仿漢玉酒器。清宮所制玉雕仿古彝器極多其形制多仿古青銅器。仿漢玉酒器的全貌時尚需進一步探索,一些鑒定家經過排比將一些故宮現存的、經過作舊處理的仿漢代玉後、玉角杯等暫定為明代作品,據分析,這些作品中亦不乏清代之作。其中有充足理由能定為清代仿漢作品的,有故宮現存的一件草柄活環杯。個別學者曾認為這件玉杯是漢代製造,但玉林所配木座上有乾隆題祀,祀載了宮廷玉匠姚宗仁肯定其為宗仁之祖所制仿漢玉器的經過,以及玉杯作舊的方法。所述作法與此玉杯上作舊特點相符,足以說明玉杯確為清代仿製。
④仿古鹿盧環。鹿盧環為一大一小兩個相連之環疊合後小環可套於大環之內小環還可橫向轉動。元人朱德潤《古玉圖》中繪鹿盧環兩個考其為佩劍之飾,就環的紋飾風格看,應是漢代玉器,但目前考古發現的漢代玉器中,還未見到鹿盧環實物。清代製造的席盧環與《考古圖》所繪稍有區別一般都為圓形。雍正時期的作品為墨黑色圓形環的截面為祀形,兩環邊緣略凸,兩面雕仿古穀紋,兩環華接處雕一小幅,整體風格仿漢或戰國玉器,環外側篆刻”雍正年制”款。
⑤其他仿漢代玉器。清代宮廷製造的仿漢代玉器很多數量較多的是玉獸、玉鳥、玉劍飾等。玉望大致為兩類:一類是羊、馬、熊等現實主義作品;再一類是神化了的獨角異獸這類玉獸一般都帶有翅膀。玉鳥主要是仿漢代玉鳩首,漢代人崇尚鳩,認為它是不噎之鳥,漢天子曾將鳩首賜給老人,以表示不噎。這些作品一般不進行作舊處理,在雕法、拋光等方面保留著清代玉器的特徵。玉劍飾產生得非常早漢以後,佩玉飾劍之風極盛玉劍飾大量生產。清宮遺存的玉劍飾很多是漢代製品。也有一些作品雕琢風格雖近似漢代,但表面毫無光澤,似有水浸泡後留下的水銹,又帶有成片紅褐色膩子以充沁色,顏色顯然為人工所染其手法又與清代無異似為清代仿漢之作。
3、仿唐代玉器
到目前為止,唐代玉器發現的還很少,清代宮廷藏玉中,屬唐代的玉器為數更少這給仿製後代玉器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因而宮廷仿唐玉器數量較少。目前發現的僅有玉人及玉現等幾種。
①仿唐代玉人。清代仿唐玉人有玉飛天、玉佛像等,較重要的是一件官服玉人。仿製品和所本原件皆為清宮遺存珍玩,同故丁”藝圃基珍”錦套裏的硬紙冊頁上同班還有乾隆禦筆所繪梅、竹冊頁由此可知乾隆帝對這兩件玉人的珍視。兩件玉人皆長4.6、寬1.6、厚0.7釐米,原件為白玉,立人形,雙抽掩手,合於胸前,玉人身著長袍,左枉;袖及衣邊有細陰線刻斜道,頭頂為平形發冠,頂發由細密剛勁的陰刻線雕成。額頭、頂發、兩袖及下擺有黑色水銀沁五處,頭頂後部磕缺一處,由沁色和雕刻工藝可看出這是一件舊玉它的風格不同於來以後的玉人,也不同於漢以前的玉人,鑒定家們據其服飾確定為唐代玉器。第二件玉人的尺寸、形狀幾乎同第一件完全相同。不同處在於使用的玉樹為東北地區產的觸岩玉,顏色省綠,衣袍邊緣的裝飾線條間距較大頭髮雕得淺細曲折,已失古樸之意,玉人的下部沿絡縫處用人工染色法染成黑褐色。第二件玉人有兩處具有明顯的清代製品特點,第一是頸項以上刻痕較新有的線條還保持著刀刻後的新碴。第二是人物的開臉方法及五官的結構,都有清代玉人的雕刻風格。據此可以斷定第二件玉人是第一件的仿製品。兩件玉人都備受乾隆帝的喜愛,第一件無疑是因為器物本身的古樸和稀少,第二件則在於仿製的巧妙。
②仿唐“風”字形硯。“風”字硯是唐五代時流行的硯式,形如風字,或日形如鐘。但上端是平的以端石、批石所制為貴,唐代是否有玉製品,目前尚不明確。清代宮廷遺物中有玉制仿唐“風”字硯,硯形如“風”字,上部有一硯池,硯膛極淺硯的邊緣有凸起的裝飾線,硯表面為黃褐色的燒古顏色。玉硯是硯中精品,它具有石硯的全部優點不吸墨,墨在硯上不易變幹變稠,發墨快,出國細書寫後容易表現墨的光澤;不損筆主要是不損筆毫。玉硯的製造需要很高的技術,主要表現為對硯膛的處理。玉的硬度極高不易加工,硯膛粗細不在於玉質本身(石硯主要取決於石質),而在於加工的方法。一次定型後,使用中不易發生變化。如果製造時磨得過細,則滑而不發墨,猶如玻璃磨得過粗,則硯膛如挫,發墨粗又易傷筆毫。清宮所用仿古”風”字玉硯,硯膛細潤硯形古拙嘉慶帝異常喜愛,硯底鉈刻“嘉慶禦賞”篆書字樣。
4、仿宋、元、明玉器
清代宮廷仿製的宋、元玉器數量和種類都較多,主要有仿宋代玉人、玉杯、玉佩,仿元代玉爐頂、玉帶扣、帶鉤,這些仿製品的製作極下功夫,不僅追求形似,而且在工藝上和細微局部的加工上都具有宋元風格。仿明代玉器最典型的是仿“子剛”款玉器。明人徐樹丕《識小錄》日:“畫當重宋,而迎來忽重元人。窯器當重哥、汝,而迎來忽重宣德、成化,以至嘉靖亦價增米倍。若吳中陸子剛之治玉……亦比常價數倍。”由於這股收藏風的盛行,隨之產生了一股仿製、偽造之風。清宮遺存的玩器中,假宣德爐、假果園廠漆器、假景泰款琺瑯器、假三松款竹雕比比皆是。陸子剛是吳中著名玉匠,清宮遺玉中,“子剛”、“子剛”或類似款識的玉器有數米件。
這些玉器有的收藏於精緻的盒匣中,有的做嵌件嵌在木、漆器上,其中絕大多數是明、清時代的仿製品,子剛款鶴鹿同春繁就是一件代表作。磐長25.7、寬8.3釐米呈“八”字形,上部凸出錢雕雙婆龍,磐一面雕鶴、鹿、松樹、靈芝;另一面刻詩句及款識。從籌的造型、紋飾結構及上部雙鼇龍的雕制看,皆具清代宮廷玉器特點。磐表面還仿照明代玉器磨出所謂“玻璃光”,但終不及明代玉器亮,並于光亮中含有潤蘊之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