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古的分辨


2009/02 23


   


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中國文物學會玉器研究會常務理事雲希正是這樣定義的,明以前的玉器稱為古,漢以前的玉器稱為高古。高古以和田為主,曆來千里挑一,留存至今大部分在慱物館及少數藏家手裏。


是出自古人之手,反映古人心聲的玉雕。不是你、我、他想像出來的或理論出來的。現代玉雕和仿古玉雕就不具備這個特徵。玩的是文化含量,越古越好。


高古精品其工藝相對複雜精美,材大多出自昆侖山脈,有不少達到和田質地。隨著收藏高古的熱情漸漲,收藏者對如何鑒別高古的水準有很大提高,不少防品都已成了門外貨。特別是一件材質、紋飾、形制、工藝特徵較符的普通高古,幾乎在藏友眼中成了熟客,都能得到公認。這是民間高古收藏步入良性發展的重要標誌,隨著形勢的發展將會向更高層次邁進。


高古研究是一門深不可測的學問,收藏者與造假者始終是一對正道和邪道利益關糸的競爭對手。而這種競爭的焦點,將集中表現在對高古工藝、紋飾、形制、材質的精工、精選上。客觀上普品相對多些,而精品很少見,且價值無量,必然要成為相互之爭的首選標目。但對高古精品的真假識別,要比一般普品更難。區別在於:普品是古代工手工操作的成份大,留下的工具、加工痕跡較明顯,而現代制的高級工具派不上大用,按照古人的方法去做,現代工也不會幹這種傻事,即是做了露出的馬腳也很明顯,按現在收藏界的水準很容易被識別。普品在材上也有明顯的特徵,古代選用地方雜料多,也有和田料,但總體上材質水準不高。目前大量普品高古的出現,人們對這類材質及其存在的包漿、沁色等,多少形成了糸統概念,有一種熟悉感,識別相對容易。而仿造要選出幾乎相近的材質,並加以做舊,效果總是不佳,很容易分辨。基於這些客觀因素,高古普品仿者已不佔優勢。


高古玉器(漢代前)的取材,有的源於地方,有的來自新疆的和闐,大都取材於河床中的籽料或山流水料,這兩種料因剝離礦床時間很久,在不同的外界環境下,其自身已形成了皮和沁色。但是古人制卻認為皮和沁全是雜質而將其去掉只保留的精華部分、(商代的一些小動物留有皮及巧色) 高古玉器大部分都帶有沁色。質的不同、地域不同、土壤的環境不同、埋藏的時間不同等因素造成的沁色也不同,有時一件玉器上會有幾種沁色。分辨古的各種沁色可以斷定古的真偽。我們如今看到真古的沁色都是成器後沁入的。


高古沁色種類凡多,有紅沁、朱砂沁、土沁、水沁、金屬沁、水銀沁等等。所呈現的色彩主要有紅色、黃色、黑色、白色、綠色、紫色、藍色及過渡色。沁色一詞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實際上應當是外界化學元素沁入中所呈現出的色彩變化和狀態特徵。色彩是有別於質本色的來自於外界的其他色素。非交互狀態表現形式為色彩的相對獨立性,沒有與的分子結構產生互變。交互狀態表現形式為外來原素與內原素產生互變,從而改變的本質結構變化,這一過程往往需要很長時間。


研究古的沁色對鑒別真假古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質、形、工、沁是古鑒定的四大要素。隨著科技的發展,造假的水準也在不斷提高,形和工本來就是人為的,五千年前的先人們在沒有金屬工具的條件下都能做出來的東西,現代人也同樣做得出來,而且是可以亂真的。所以重點應集中在質與沁的研究上。質也有兩種含意:一是本身的質地。本身的質地是指它的礦物屬性及產地;二是指質的變化,這就和沁分不開了,有沁才能有質的變化,內因通過外因起作用。古在地下埋藏幾千年,不可避免地產生次生變化。其表現形式有:結晶體、竹葉狀次生物、針狀結晶、螞蟻腳、黴點、雞骨白、皮殼、蛀孔等。


 


的表層沁色有其內在的原因,質地疏鬆、多孔縫隙的材比緻密質有更大的表面積,經科學實驗測定,表層透閃石(屬鏈狀矽酸鹽礦物)基本次生變化成滑石(屬層狀矽酸鹽礦物)而比鏈狀矽酸鹽礦物有更強的表面化學活性,這將加速表面吸附和表面化學反應。埋藏於潮濕偏酸性土壤中長達數千年的玉器,一方面自身材料中的活躍元素(主要為鈣,包括雜質礦物方解石和透閃石次生成滑石後的剩餘鈣)會溶失,另一方面土壤中的元素及有機物也會吸附於玉器表面。表面較內部的鐵含量增高並呈紅褐色者,應為表面吸附了鐵並生成赤鐵礦和針鐵礦所致,滑石粉片晶之上浮有針、柱狀晶體(用40倍的放大鏡可清晰看到),黑色表皮含鐵比內部高,並且出現的元素往往與有機物相關,在紅山古黑色皮殼的檢測時,檢測到30多種不同的化學元素,由此可初步推斷黑色的表皮應該是腐殖質類的有機碳引起的(人工沁色的化學元素往往比較單一)。一些玉器的表層有綠色沁,這是銅器和玉器同時埋藏形成的。竹葉狀紋和草葉紋應是斜黝石在表滑石化後顯露出的特徵。螞蟻腳及黴點,在表層的出現應是含色的礦物或有機物沿的縫隙沁入而未與質發生交互作用的現象。


總之,古的受沁是一種自然現象,與人為的染色有著本質的區別。經驗是一種感知,真與假的認知,天然沁色應當是產生於偶然的。而在這種偶然產生的自然色中,我們卻發現了一種偶然的色彩構成(這種色彩構成又有別于純天然的色彩構成,因為它是與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密不可分的,在某種意義上講也是人為造成的)——就是這種發現令人驚訝和愉悅。但是反之,對於一塊具有相近色彩的人工染色的仿古,在審美上就不會令我們產生同樣的驚歎與愉悅,反而讓人生厭——因為在我們看來,它的色彩和形式是經過人工設計和加工的,它應當如此,因此是理所當然的。


——讓古變得千姿百態,她賦予古新的生命,讓愛者如醉如癡。它讓歷史變得更神秘也更清晰。


高古,在國外藝術品市場上是常青樹。之所以如此,那是因為高古得到了歐美一些大收藏家的追捧。其實,也很好理解,因為那些大收藏家們一直鍾情于新石器時代的陶瓶、陶罐等古樸的收藏品,而高古與高古陶瓷有異曲同工之處,所以受到垂青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高古鑒別方法


1,斷新老:器物的鈣化,沁色過渡自然,並且深入肌理。(短時間作假,絕對不會如此)


2,看包漿:古除了被腐蝕外,都會有包漿,最重要的是,打孔及刀工中的包漿應該與外面的包漿一致,並且渾然一體。有的還會有局部的氧化突起同時存在。


 


3:盤玩時,有鈣化的地方會慢慢的變回的本性,根據鈣化的輕重,時間有長有短;上面的沁色會逐漸變淺,但不會消失。完全變化後,玉器會很潤澤。假貨則絕對不變。


4:把玉器放進80度左右的溫水中,鈣化的,會從裂縫中連續不斷的冒出細小的氣泡(因為鈣化後,改變了內部分子結構,變得疏鬆了)。沒有鈣化部分不會出現此現象。


5:放進水中或是沾上水,用水捏搓會感到有一種粘粘的感覺。並且每次都如此,直到盤玩通透。


6:盤玩中的器物,見到汗液或是水後會有一曾灰皮出現。(出灰現象)


7:用PH值試紙測試,基本會成中性。(與當地土壤結構也有關)


8:玉器都有自然的裂紋,這是由於玉器長期在地下,受地熱,地濕等影響,張裂所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九裂。這也是出土玉器的一個明顯的特性。


9:出土玉器都有陰陽面,因為受地濕地熱礦物質等的影響,陽面變化較陰面變化小,也就是鈣化,沁色,腐蝕等比陰面差。


10:看反光,因為古是手工加工而成,由於用力不均,加工面會有很多細小的面組成,所以迎光看時,會有不停的反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her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