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古玉器的仿製工藝


中華收藏網  www.sc001.com.cn      時間:20070620


古玉器的基本特徵及其仿製工藝的探討 周樹禮,顧祖偉


摘要:古玉器的仿製工藝歷來是玉器加工業者難以適從的問題,探討其中 的奧妙,對傳承和推動中國古玉器的發展和繁榮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古玉器基本特徵的進一步的認識,以及對仿製工藝的學習和實踐,在琢工、傷殘及沁色等仿製工藝上作了歸納和 討論。認為:把握住這些特殊仿製工藝的要領,可使仿製品近乎逼真,但難免也會留下某些疏漏之處。 


    關鍵字:古玉器;基本特徵;仿製工藝;琢工;傷殘;沁色;逼真;疏漏


    前言


    古玉器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一支燦爛奇葩,瞭解其基本特徵,掌握其辨別技巧,對認 識和鑒賞古玉器有著積極的意義。古玉器的仿製技術是在各時代人們在古玉器的收藏價值不斷提升,以及對其基本特徵的反復認識與實踐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民間技藝,探討浞?制工藝的特點,對傳承和保護中華民間傳統工藝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為此,筆者就古玉器的基本特徵及其仿製工藝的幾個關鍵問題展開以下討論。 


    古玉器的基本特徵


    一般來說,按照古玉去仿古玉比較難,其一是很少能碰到相同的古玉,即難仿其玉質; 其二是古玉有沁色,即玉在地下埋久了,受地下介質影響,產生侵蝕變質和變色,而人工難仿其質和色 ;其三是隨著各代玉器業的興衰,從業者技術優劣不等,工藝風格變遷,其工藝造型技術特點難於再現。因此,在討論仿製古玉器的工藝之前,有必要先瞭解古玉器的基本特徵。根據對前人資料的學習以及筆者對古玉器的認識與實踐,古玉器的基本特徵大致為以下四點:


    (1)形制與做工符合古代制玉的古樸風格;


    (2)琢工明顯地繁縟和費勁;


    (3)磨制痕跡或殘缺痕跡表現得古老陳舊;


    (4)表面沁色及其分佈符合受自然侵蝕的特點.


    1.1 形制與風格


    無論是在鑒定古玉器或者是仿古玉製作中,正確把握各個歷史時期玉器的時代特色和藝術 風格,都是致關重要的。大致可以從形制、飾紋、琢工、玉質等方面著眼,以各時代的時間線索來分析考察。以下就新石器時代玉器、夏與商前期的玉器、春秋戰國等歷史時期玉器進行簡要分述


    1.1.1新石器時代的玉器


    此類玉器主要為簡單的禮器、象徵性武器、工具及裝飾品等。多為 片狀,形制簡單,薄厚不勻,造型不很規則,以素面居多。有些有較繁縟的陰線刻紋。動物造型或紋飾多側重于頭部,尤為突出眼目的表現。由於制玉工具比較落後,常在器表留下明 顯的製作殘痕;而在穿孔玉器的孔壁上,則由於工具的不斷磨損,造成愈至深處 孔徑愈小的現象。


    1.1.2夏與商代前期玉器


    此類玉器主要是象徵武器、工具和少數簡單裝飾品。制藝較粗糙。有些器物兩側已出現鋸齒狀扉棱,並在刻紋上開創雙線勾勒之先河。


    1.1.3商代後期玉器


    此時期玉器數量繁多,種類豐富,主要有禮器、禮杖、工具、器皿、裝 飾品、簡單藝術品等多類。人物、動物形玉器大量出現是這一時期的一個重要特點。片狀玉雕絕 大部分呈弧扇狀,並出現了一定數量造型各異的立體圓雕作品。商代後期常見的紋飾有重環 紋、菱形紋、同心圓弦紋、獸面紋等。雙線勾勒法普遍,器物的一側或兩側,起扉棱的現象極為常見。穿孔玉器的孔內亦可常見迴旋形的琢痕。陰線刻劃剛勁有力,被譽為折鐵線,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陰線上有許多毛刺,略顯粗糙,這些都是由於工具不利所造成的。


    1.1.4西周玉器


    西周玉器主要是禮器和裝飾品。在造型和紋飾等方面,基本是商代後期的延續。


    1.1.5春秋戰國玉器


    春秋戰國的玉器主要有禮器、裝飾藝術品和一些實用器、喪葬用品等, 裝飾品特別是玉佩飾極為發達是這一時期的顯著特點。紋飾主要有風鳥紋、雲紋、穀紋等,一般均無通體紋飾,飽滿和諧,不留空間。伴隨著工具的改進,這一時期玉器線條遒勁,鑽 孔光滑,鏤雕鑲嵌技藝運用得極為普遍。玉質優良,做工精緻。


    1.1.6漢代玉器


    漢代玉器是我國古代玉器的一個輝煌的時代。這一時期玉種繁多,造型豐富 ,主要有禮器、陳設藝術品、裝飾藝術品和葬玉等幾類。常見的紋飾有雲紋、鳥紋、龍紋、螭虎紋 、谷紋、蒲紋等。漢玉常運用跳刀勾出細如遊絲、若斷若繼的細線,剛勁有力。線條的構圖準確,常使用在玉壁、玉人、佩飾、劍飾上,是鑒別漢玉的一個重要依據。此外還有刻 劃簡練,勾勒神韻的漢八刀琢玉風絡,是極具漢代特色的雕琢技法。


    1.1.7唐代玉器


    唐代玉器與前代玉器在風格上迥然不同,大量的寫實花、鳥、蟲、魚造型和紋飾的出現 是其顯著特點,常見的有折枝花卉、葵花、雲朵紋、人物鳥獸等。琢工頗為精細,充滿生活氣息和勃勃生機。在雕琢中常採用一種似凸實凹的表現手法,獲得相當成功的立體效果。


    1.1.8宋、遼、金、元玉器


    宋、遼、金、元玉器將唐代玉器進一步推向深入,出現了大量的 寫實的花卉、蟲鳥、虎鹿山林、龍鳳呈祥圖案,在形神兼得上達到了很高的造詣。鏤雕手法在 這一時期運用得極為普遍,並出現一些形態逼真的仿古玉。這一時期玉雕題材大多 是從現實生活中提煉,達到了生活與藝術的高度統一。


    1.1.9明代玉器


    明代玉器質料優良,器形方正規矩,雕琢細緻,線條流暢。出現以諧意美、吉、 瑞的新型圖案,構圖羅列散漫,不拘一格。許多玉器圖案還受到文人書畫的影響,追求高雅的 情趣,往往鐫刻有名人款識。北方的玉器,一般粗獷,次要部位不求甚精;南方蘇杭一帶 則追求工藝精巧,玲瓏剔透。


    1.1.10清代玉器


    清代玉雕空前繁榮,玉器種類、數量繁多。造型極為規整,方、圓、弧、折的雕琢一絲不 苟。底子平,線條直。尖如鋒銳,圓似滿月,棱角分明。器表拋光細緻,多呈油脂或蠟狀光澤。


    從上述可以看出,隨著古玉器的製作時代逐步向現代靠近,其形制與風格有如下變化:


    (1)形制從器形簡單、造型多為不規則形或象徵性形,逐漸過渡為造型規則 形或寫實形的複雜器形。


    (2)形制種類從為數不多的簡單禮器、工具及裝飾器,逐漸過渡為種類豐富、數量繁多的禮 器、器皿及裝飾藝術器。


    (3)玉器的題材從簡單的動物、藝術性較低的繁縟紋飾,逐漸過渡為複雜的動物、人物及藝 術性較高的具人文氣息的圖案紋飾。


    (4)工藝風格從琢工粗糙,表面常有製作殘痕,線條不流暢,以素面、陰線紋居多,逐漸過 渡為琢工精緻,表面光滑,線條剛勁流暢,陽刻紋漸多,圓雕、浮雕及鏤雕的形式大量出現。


    上述特點表明,古玉器的形制與制玉風格在中國各個歷史時期是具有特殊性的, 這些為鑒 賞古玉器以及仿製工藝提供了一定的借鑒作用。


    1.2磨制的痕跡


    古玉器的琢玉過程因工具和技藝落後,而總體表現為費勁和低效,再加上其久經風霜,其殘 留的痕跡顯得古老而陳舊,其主要特徵如下:


    (1)表面雖光滑,但因長期把玩或埋藏,局部由於磨損或侵蝕而顯得略有些自然的小凸凹


    (2)古玉器的大的圓弧面較圓滑,一般不出現小平面


    (3)表面殘留的磨痕不甚平行,粗細不勻,深淺不一;


    (4)陰紋線斜槽中殘留磨痕的走向一般與線、槽壁的走向垂直;


    (5)鏤空透雕的孔壁中,往往殘留鋸搜痕跡,其走向總是順著孔壁的走向,並常會出現細窄 的通花孔壁,這一特徵在現代快捷玉器加工中是很少出現的;


    (6)古玉器凸出部位明顯比凹進去部位磨損大,而且亮度好;


    (7)古玉器上殘留的磨痕為暗灰色,有油脂感和陳舊感。


    (8)鑽眼的孔壁除了兩端孔徑不一致外,還在孔壁中見有來回錐磨的痕跡。


    上述特徵表明,古玉器表面殘留的磨制痕跡是古代琢玉工藝特殊性的印記,其特徵往往是微妙的和不易察覺的,只有全面地認識它才能在鑒定和仿製中把握要領。


    1.3傷殘


    古玉器的傷殘是因為長期把玩,或因為埋芷,又經盜掘出土,再經輾轉流傳,多次易手,總 會留下偶爾磕碰或摔傷的痕跡,其主要特徵為:古玉器邊角部位或尖銳部位易出現不經意的崩邊或裂口;崩邊面或裂口斷面常沾染陳舊的沁色;斷面上無磨痕;斷面上的凸出部位因長期 把玩而略顯光滑。


    一般來說,古玉器的傷殘痕跡是較難辨別的,但如結合古玉器的其他特徵,還是能夠加以區 別的。


    1. 4沁色


    古玉器表面往往有沁色,是古玉器因長期把玩或埋藏,由其周圍介質的侵蝕作用而自然形成 的。由於介質的種類和量的不同以及被侵蝕的時間長短、或者發生侵蝕作用的環境差異,致使沁色在顏色的種類、深淺及分佈上呈現較不均勻的特徵。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古玉器沁色一般發生的玉石的局部,如在玉質較粗糙部位或裂綹以及傷殘處,並且這些 部位的沁色往往色度較為濃重。


    (2)任何一個古玉器的沁色,在其顏色的深淺及分佈上不會是均勻的,總是以微小的色差變 化表現出自然的過渡性。


    (3)個別古玉器由於其在製成時已有色皮,再經發生侵蝕作用,則會形成較大色差變化。


    總之,古玉器的沁色有其自然形成的特殊性,掌握這一特性,並在沁色的結構上加以區分, 這對古玉器的鑒定和更巧妙地設計好仿沁工藝,都是十分有益的。


2 仿製工藝


    2.1琢工的仿製


    仿古玉器的琢玉過程比較複雜,如宋、元、明、清。仿古玉器的生產工藝一般都有以下幾道工序。


    2.1.1搗沙


    琢玉首先需要製作玉砂。先用砧杵將石砂搗碎,再經過極細的篩子篩過。 然後,漂去其漿,將淨砂浸水以適用,並收集漿料,用於上光工序。


    2.1.2研漿


    器物磨光需研製極細膩的砂(石英砂)。


    2.1.3開玉


    用多股鋼絲絞成的鋼繩及浸水黑石砂(石榴石砂),以兩人不厭其煩地在玉石切口 上來回拉鋸鋼繩,經相當久的時間才將玉石剖開。如玉體極重,則用大紮鍋開之。


    2.1.4紮鍋


    鍋即砣,以木為軸,用鋼板製成周邊薄似刀片的圓盤,名紮鍋。加以浸水黃砂”(石英砂) ,將去淨石皮的玉材截成方塊或方條。


    2.1.5沖鍋


    4~4寸直徑,2~3分厚的鋼圈製成鏨鍋,圈內橫以厚竹枝,再將其以紫 膠接在木軸上,磨玉時加浸水砂沖削之棱角,使器物成形。


    2.1.6磨鍋


    2~3分厚耐套齔贍スF浯笮〔煌?可有六、七等。沖後之鈺(玉坯)則需磨琢,使玉體表面細膩。


    2.1.7掏堂


    有些器如瓶、盂等的內部空間,以鋼片卷成套筒,加浸水黑石砂掏其膛,完後,玉中必 有一根玉璉柱,則用小錘敲擊,即斷。


    2.1.8上花


    凡玉器外面需琢各種圖案花紋,皆用周邊薄似刀口的小鋼圓盤或小鋼鍋磨沖之,工 具之大小以方便適用為度。


    2.1.9打鑽


    如有圖案需鏤空透雕,就需先用錐木呈鑽加金鋼鑽粉在需鏤之處打透花眼,即鑽圓孔,然後再用搜弓鋸搜之。


    2.1.10搜弓


    金剛鑽鑽孔之後,以一條鋼絲結於彎弓兩端,作為搜弓。用時先解鋼絲一頭穿過 玉孔,複經於弓頭上,用橫木或豎木穩住玉器,加細石英砂,順花樣以搜之,如同木工鋸搜通花一樣。


    2.1.11打眼


    有些小器物如鼻煙壺、扳指、煙袋嘴等需打眼時,因手不便扶持,得用7~8寸 高大白竹筒一個,內注清水,水上置木板數塊,形狀不一,或有孔,或有槽窩,用時將 玉器夾在板孔中或槽窩內,再以左手握扣錐木呈鑽,右手拉繃弓,使錐木呈快速旋轉,並借助金鋼鑽粉以打眼。


    2.1.12木鍋


    器物即成,玉體平淨,但尚欠光亮,當用木鍋加更細的浸水砂漿以磨之 。但小件玉器或有很細密花紋者,不能用木鍋磨之,而用細鋼針順紋槽研磨,使紋線油亮。


    2.1.13水鍋


    將牛皮包於木鍋之外,加浸水漿料研磨之上光,令玉體光亮濕潤。


    綜合上述仿古玉器的琢玉過程和古玉器的表面特徵以及筆者對仿古玉器的實踐,可以歸納出 以下幾個工藝要領:


    (1)仿製琢玉工序必須基本上與古玉器的費勁和低效的琢玉風格相仿,切忌使用快捷的電動 工具。


    (2)磨料必須使用散砂,並且散砂顆粒的大小不甚均勻,磨制時,只能用浸水散砂法,並以 鋼或木質的磨砣來沖磨,不能使用膠合成型的磨砣,這樣能使表面殘留磨痕與古玉器的近乎一致。


    (3)線槽部位只能使用鋼針加散砂來研磨,可使線槽壁上的殘留磨痕與扇棱相仿。


    (4)圓弧面的成形需在慢速磨砣上滑動沖磨來實現。並以細砂沖磨掉所有的微小棱面,可使 其沒有任何小平面


    (5)對鏤空透雕玉器,必須使用搜弓鋸來拉開所有通花,並注意留有細窄的通花,這樣能 使所有通花孔壁近乎逼真。


    (6)鑽眼必須用來回旋轉的錐木呈鑽 ,外加浸水金剛鑽粉來完成,以使孔的兩端及內部形成與古玉器的鑽眼孔壁相仿的特徵。


    (7)使用皮砣和砂漿將所有表面上光,只要使表面磨痕達到油脂感即可,切忌上得很亮, 也即上光要見好就收,否則就很難產生陳舊感。


    可以相信,若按上述要領來仿製古玉器,其效果就能基本達到以仿亂真的程度。


    2.2傷殘的仿製


    玉工琢制仿古玉時,常需要做出人為傷殘,常見的人工致殘手法 有以下三種:


    2.2.1砣碾致殘


    多用極小的砣子或鋼錐,在器表上碾出圓形或橢圓形深淺不一的點狀坑, 或劃出長短不等的道,似遍體鱗傷的磕碰致殘。若仔細觀察,則可分辨出系由大小不等的紋點或隨手線組成的斑痕。


    2.2.2砂磋毛道


    在器表做出或多或少的隱約可辨的毛細劃道。表示長期傳世所遺留的摩損痕跡 。做法是對器表面部分拋光,一部分保留粗面;也可以在器表拋光後,局部敷以玉砂稍加摩挲。如借助放大鏡觀察,這種毛細劃道常分佈較有規律性,且線條分明,清晰且新,與真 品的模糊痕跡明顯不同。


    2.2.3敲擊致殘


    在器身輕輕敲打,使傷而不脫,造成棉白斑。或在器口部或玉器邊緣敲打,造成殘缺 。有時把完整的玉敲斷,再加粘接。為掩飾斷裂口的新痕,常在這些部位進行特殊的染色處理,有時反而欲蓋彌彰。


    2.3沁色的仿製


    在《玉紀補》中記載有下列幾 種玉器仿沁色的方法:


    2.3.1石灰古法


    通過燒烤玉器使其顏色變白,以充古代的雞骨白玉。但是,同真古玉相比,其表面有火燒的 細裂紋。


    2.3.2血絲沁法


    在羊腿中植入小件玉器,數年後取出後,表面會形成如傳世器上紅絲沁般的 血色細絲,俗稱羊玉。同真古玉相比,羊玉略顯乾澀。


    2.3.3土花血斑法


    將玉器放入剛殺死的血尚未凝固的狗腹中,在地下埋藏幾年後,玉器表 面會產生土花、血斑,俗稱狗玉。但是,這種玉器表面常保留有新玉的色質。


    2.3.4水坑古法


    將質地鬆軟的玉器用烏梅水煮,然後再用提油法上色,俗稱梅玉。但是, 這種仿古玉一般顯得造作並不自然。


    2.3.5牛毛紋法


    把玉器放入濃灰水和烏梅水中煮,趁熱置於風雪中,冷凍成細如發絲的裂 紋,以充古玉中的牛毛紋,俗稱風玉


    2.3.6叩鏽法


    把玉器與鐵屑拌在一起,然後用熱醋淬之,放置十幾天後埋入地下,經數 月取出後,表面會被鐵屑蝕出桔皮紋,紋中雜有土斑和深紅色的鐵銹。俗稱叩玉


    2.3.7鹵提法


    鹵提之法上色,顏色滲入玉肌,灰煮不退。這種沁色在天陰時顏色較鮮,天晴時則略顯混濁。


    3 結論


    綜上所述,仿製古玉器是在某一歷史階段模仿早一個歷史階段玉器的產物,無論在琢制方 面還是在藝 術風格上都難以達到逼真,即使形制維妙維俏,其神韻也相去甚遠。可以這樣說,仿古玉器 實質上是以間接的方式盡可能地反映掣齬攀貝衿魈卣韉淖髕罰?其作為中國古代玉器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特殊產物,在仿 制工藝方面有著獨到之處,如琢工仿製中,採用與古玉器制玉風格相仿的散砂工藝;在搜 鋸細窄通花、滑動沖磨弧面、來回旋轉的錐木呈鑽眼等細微工序上把握要領,使仿製器近乎逼真 ;又如古代玉器在長期受到土埋、水浸等不同條件的影響下,玉 質、玉色或多或少地發生了一定的改變,玉匠在選材時就必須把握住這個特點,往往要選用那 些蒼黃、雜色、蔥色或有邊皮的類似出土玉器的玉材;有些必須經過染色等特殊技法來仿照 古玉的沁色;另外,古玉在歷經千百年的滄桑,多少會留下一些傷殘痕跡,為模仿這些傷痕,玉匠們發明了以砣碾鑽鑿、細砂磨挲或敲擊等多種致殘方法。這些特殊的琢工、染 色及致殘等仿製工藝 都大大地豐富了中國玉器製作技術,延續和推動了中國古代玉器的發展與繁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her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