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玉娟】


弘一大師圓寂時留下偈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也許我們平凡人的情緒修煉,難以到達這般的境界。雖不能至,心嚮往之,起碼可以一步步地學習如何管理自我的情緒,讓人生更圓滿、自在。

英國瓦魏克大學及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學者針對70個國家、2百萬人的資料加以研究後發現,人生快樂與沮喪的感受,隨著年紀發展呈U字形轉變,人生最不快樂的年紀在44歲,而且會持續好幾年,不論有無婚姻狀況、有沒有錢或者有無子女。這份調查資料或許不能代表所有中年人都不快樂。但不可否認,從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的這段過程,隨著成家立業、生兒育女的人生過程一一展開,在家庭生活上,仰需事親下需撫幼;在個人職涯發展上,由基層逐漸向主管職攀爬;加上社會網絡關係日益擴大與複雜。站在人生的折返點上,正是「往前看、往後看都有點吃力」的年紀。

情緒管理EQ升級

在這個階段,父母的病情、妻子(丈夫)的感情、上司的表情、下屬的心情、朋友的人情……,在在考驗著一個人的情緒管理。精神科專科醫師謝宏杰指出:「情緒管理是人生的必修課,尤其在30歲到40歲這段時期。隨著生涯的階段性發展,30歲以前的時間偏重在求學及培養專業技能,也就是著重在IQ的訓練與發展;但30歲之後,隨著個人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多元,例如:增加為人夫、為人妻、為人父、為人母及其他伴隨婚姻而來的親屬角色;在工作上同時面對為人主管及部屬的雙重角色扮演,隨著各種角色的負載越來越重,如何提升EQ及做好情緒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環境的快變遷,多重角色的扮演,加上生、老、病、死的人生劇本不斷上演,無處不讓人感受到壓力。謝宏杰指出,無論遭遇悲傷、憤怒、挫折的事,一般來說,人的反應通常會經過以下6個階段歷程,即:震驚、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接受。前5種反應都是負面情緒,但人在面對各種的壓力,不一定會從第一個階段開始,也有可能從第二或第三個階段的反應開始。舉例來說,親人過世如果發生得很突然,就可能從第一個階段震驚反應開始,而後歷經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憂鬱、接受等流程。以上述小敏的案例來說,小敏的反應會與她平時和母親相處的親密與緊密程度有關。如果母親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影響的程度就會更深。此外,從母親生病到過世時間的長短及過程,也與後續小敏的反應有關。

謝宏杰表示,一般來說,從震驚期到憂鬱期的正常反應時間,大約是3個月以內。在這段期間內,周遭的人對於當事者都會給予空間與時間,由於一個人通常會扮演很多種角色,只要各種角色表現得不會太差,大家都可以包容與體諒。讓時間來修復是這個階段的處理方式,通常3個月之後社會功能角色都會逐漸恢復。

謝宏杰也強調,如果情緒低落情況延續6個月以上,社會角色功能不但沒有恢復過來,甚至每下愈況,這就不是等待時間來沖淡一切可以解決的,應該及早就醫。「舉例來說,上述案例中,小敏想要跟著過媽媽一起去,拋棄了其他角色的扮演,如果念頭一直揮之不去,加上影響了工作及人際關係,此時很可能是她腦中的神精傳導物質已經有失調的狀況,必須尋求醫師的協助。」謝宏杰表示,人在面臨壓力時,大腦會分泌抗壓力的神經傳導物質,協助調適壓力,一旦壓力過大或時間過久,很可能導致大腦的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不足產生情緒失調的情況,此時就需要採取藥物治療。

越早開始越好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不可能事事順利,面對人生各式各樣壓力,謝宏杰非常強調「預防」的觀念,他指出,當事情發生,壓力來襲,引動情緒起伏,通常就來不及了。這時任何人「想開一點」的勸告或是安慰都沒有用,「事實上,當情緒起來時,IQ是趨近於零的。因此,因應壓力最好的方法,是在事情發生之前,就要訓練自己。」謝宏杰說道。

而訓練的方式,一是不斷地訓練自己的包容度;二是不斷地訓練自己在負面情緒發生後的行為控制。謝宏杰指出,情緒雖會受思考影響,也會影響行為。但一般人的情況是,由情緒主導思考,從而引起負面情緒。因此,要做好情緒管理,必須保持正向思考的習慣,對事要有期待性的思考,即使面對負面的人與事,也要試著將之導向正面的結果。

身處痛苦逆境你可以這麼做

「當土地變成流沙時,就是最寶貴的學習以及最持久的成長將要發生的時候。」曾獲美國企業家總統獎的企業家兼作家韋利.艾莫斯(Wally Amos)曾經面臨生活及職業生涯雙雙墜入谷底的窘境。被迫離開公司,捲入官司訴訟,感受到自己一手創造的事物背叛自己,還面臨財務的壓力。在看似無望的處境中,他求諸內在的力量,努力克服,轉敗為勝。以下是他分享由谷底回升的10關鍵態度:

1.不要成為問題的一部分:面臨艱難的處境,我將訴訟案交給值得信賴的專業人士;將注意力放在生命中值得投入精力的事情上;把焦點放在可以掌握的答案及解決方法上。當你能盡全力,以積極的態度來看待生活時,自然就會產生內在的平靜。

2.承認並接受你置身處境的事實:事實是改變不了的,希望危機自然消失是緣木求魚,生氣或大吼大叫也無濟於事,否認問題的存在,情況只會變得更惡劣。

3.仍然致力於為自己創造新生活: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時刻,我盡可能地照常過日子,將心思繼續放在該做的事情上,從不放棄。

4.允許這次經驗為你開啟大門,學到你該學的事:每種情況的發生都是一種機會教育,在這次經驗中我學到了,當我學會克服自我之後,自我成長的機會也會跟著大大地增加。

5.保持積極的心態:不論處境看來有多糟,總可以從中找到好的一面,我要自己從每一件事中去尋找美麗與智慧,而且總是能找到。

6.保持信心:當我們有信心時,可以加強潛意識,促使我們向前進。

7.有意識地練習活在當下:當下的每一刻都是創造愉快的基石,我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回想過去,預測未來,我相信目前才是最重要的,必須讓自己具備有效過好每一天的能力。

8.保持熱誠:熱誠創造喜悅,喜悅創造更多的喜悅,保持高度的熱誠有時並不容易,但做得越多,就越能夠駕輕就熟。

9.投身公益:在官司纏訟期間,我仍挪出時間進行慈善及非營利的活動,所獲得的好處,無法衡量。不僅獲得情緒及精神上的支持,也得到意料之外的回饋。

10.隨時將目標放在責任、正直與誠實:每個人都是整體的一部分,行為決定收穫,因果自有法則,我們所付出的,最後仍會忠實地回到自己身上。

【完整內容,請參閱《能力雜誌》20084月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her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