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966年二月二日的早上七點左右,位於紐約市時報廣場附近一棟大樓裡的「測謊實驗室」中,工作了一夜的「測謊專家」克里夫.巴克斯特正準備休息一下,整層樓安靜無聲,只有後面房間的一隻杜賓狗和他在呼吸,不對,除了他們還有兩盆植物也是活著。於是他想起來該幫植物澆水,看著水流進盆栽中,他想像著,不知這些水何時會被吸收到葉片上?如果把測謊用的裝備套在葉片上,是不是可以測到植物喝水的速度?


 


於是他把實驗室中的儀器裝在一盆「牛舌蘭」的葉片上,這種透過「膚電反應」原理作成的「測謊器」果然出現了一些數據,幾分鐘後,他發現到數據所呈現的曲線圖竟然和人類害怕測謊時的初步反應很像:「好吧,如果這棵植物想要向我表現像人一樣的反應的話,我就用對待人的辦法來對待它。」於是他想辦法要來「威脅」這棵植物,他把葉片的末端浸泡進一杯咖啡裡面,觀察了十幾分鐘之後,發現儀器顯示的數據,若是測人的反應則該解讀成:「疲勞、無聊」。


 


因此他進一步在心裡想著:「對這棵植物最嚴重的威脅,就是找根火柴來燒這片連接電極的葉子。」此時測謊器上的記錄筆飆到圖表的最頂端,就在他「想燒葉子」的那一霎那,只是想而已,還沒碰到植物,也沒點一根火柴,圖譜馬上顯示出激烈的反應。從此以後,這位「測謊專家」開始進行額外的研究領域:由此刻發現的植物「原始感知」進而發展成「生物通訊」的科目。


 


2002年,克里夫.巴克斯特將他36年來相關的研究結集成書,2006年中文版翻譯書名:【植物也有情緒】,由譚平翻譯,博大國際文化出版。今年四月底以前,我已經好幾個月沒去圖書館借書來讀了,那天並沒有特別想借什麼書,只是覺得有借書的必要,於是慢慢逛著書架,流覽著架上的書名,讓自己隨興被隨便的那本書吸引,這本書名果然吸引我的注意,看到上面那段緣起的故事,我就決定好好讀它了。


 


這本書很快就看完,但卻在心裡猶豫很久,該怎麼向其他人分享呢?就一本讀物來說,它實在很無聊,除了相關的一些實驗之外,很多篇幅是集中在科學界之間的討論與辯論上。雖然36年前就發現植物有情緒,並且同時發現植物對照顧它的人有感應,因此也間接證實後來「量子科學」才發現的「觀察者會影響受測者」的現象。但因為一般科學家無法複制他的實驗,一方面是儀器難得,「測謊器」是很少量又貴重的設備,二方面是對於「影響迴避」的細節不徹底,於是他的研究成果一再被打壓和否定,這本書的一半篇幅,變成記錄長期以來不被重視的始末。


 


可是他在書中所羅列的實驗又非常重要,例如前面實驗發現的:人的想法就可以被植物感知到,但必須是很明確的意圖,只是「假裝」想想沒有用。除了人與植物的互動之外,環境中細菌被殺死時(將熱水倒進久沒洗的碗槽杯中),植物也會有反應。


 


我覺得更有趣的是作者進一步擴大實驗對象:未受精的雞蛋,將10顆安排在自動器中,一顆接上測謊器,在10顆蛋間隔掉進熱水中煮熟的設計中,只測到第一顆蛋落水被煮熟時有反應,作者解釋是生物自我防衛的「麻木」反應。可能第一顆被煮的蛋向同儕發出警報,隨後大家都理解將輪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因此自動變成「昏厥」的狀態。作者由此得出一個推論:餐前禱告的用意,其實有「警告」的意味。(一年多前開始,我看了賽斯的說法之後,常在飯前說:「謝謝飯飯菜菜,我們要吃你們了。」這麼說是要提醒身體的細胞「要進食了」,重點在「我們」。讀了這本書之後,還是一樣這麼說,但變成雙向的通知:食物們趕快昏厥,身體的細胞們要吸收營養了!)


 


植物有情緒反應,對我來說並不是新鮮的觀點,因為「賽斯」說:意識單位組合成能量,能量再組合成分子,分子再組合成元素,元素組合成細胞…….宇宙的萬事萬物都是由「意識單位」組成,因此有生命的動植物有意識,看來無生命的風、火、水、土也是有意識的,只是不同物種的意識種類不同,彼此不易交流而已。不過我心裡還是對於36年前就有人以實驗證實了賽斯的理論而竊喜。(所以我們對車子說話和做「淨靈」,就是試圖與它溝通呢。)


 


克里夫.巴克斯特的實驗還有另一項重點,也就是奠定「生物通訊」的發展遠景。最後的實驗是以人的口腔細胞當對象,而細胞的主人不管距離多遠,本人遇到的事件所引發的情緒反應,好比剛好搭飛機遇到亂流,本人處在緊張與恐懼當中,遙遠的實驗室裡他留下來的細胞,竟然在同時間測到相同的情緒反應。這說明細胞之間的感受或溝通是沒有時間與空間限制的,這就是未來科技可以利用的一種「通訊」辦法:超越時間、空間而同步。


 


科學實驗應證了我所知的「新時代」理論,我應該很高興,但我卻又在心裡想著,對一般人有何影響?對吃素的人怎麼辦?我很討厭以「不殺生」為理由吃素,因為這是擺明了動物比植物珍貴,吃植物比較沒有罪惡感。但若這些人明白植物也有情感,也會害怕,也有情緒反應,那叫他們吃什麼維生呢?


 


我一直強調「自然農法」有一半屬於精神面的作為:向農作物說話、鼓勵並關心農作物,也就是用愛心照顧農作物的原理,正好可以利用這本書的科學實驗當作證據。不過想到最後作者說:「我不想把剩下的幾年生命花在與那些宣稱『超乎尋常的聲明需要超乎尋常的證據』的人辯論上面。」我還有尋找證據的需要嗎?


 


於是這本書到期歸還之後半個月,我又再度將它借出來,還是自勉能寫點讀書心得,不為我自己,為著想要進一步「認識植物」的人,我還是應該推薦分享這本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her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