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tp://www.jewelry-lab.cn/blog/read.php/1700.htm


和田玉籽料的皮色與選人育才有感


2010/01/11 , 20:18 by 珠寶實驗室 , From 本站整理


 


該文章出自《珠寶實驗室官方Blog,原文鏈結:http://www.jewelry-lab.cn/blog/read.php/1700.htm 轉載請務必保留此鏈結,謝謝!


在和田逛玉石巴紮,經常會被維族巴郎子緊緊包圍,一邊向你手中塞上一塊皮色鮮亮的玉石,一邊用半生不熟的漢語說明:"河壩的,糖皮子,好石頭。"巴紮上隨處擺放的各色玉石,五彩斑斕。少數看來是天然本色,多數明顯是人為染成--賣玉人兩手誇張的紅黃,和玉石同色,就是明證。


 


    到和田第一次逛玉石巴紮,真的有些迷惑。以往印象當中,關於玉石的成語,多與皮色無關。比如白玉無暇,玉潔冰清,守身如玉,玉堂金聲……似乎都在追求純而又純。而包裹玉石的皮色,到底是什麼?如何形成?又為何成了賣點?


 


    畢竟是在玉都,很快就有人給我補了一課。原來和田玉從原料來說有山料、山流水、籽料之分,其中籽料最為珍貴。山料產自昆侖山,每當冰雪消融,便有山料夾雜在昆侖石中,隨洪水由南向北奔湧而下,匯入玉龍喀什河;一路之上,經反復磨滾、撞擊,外表疏鬆的雜質被漸漸剝離;流經地勢平坦的和田縣時,沉澱下來的寶玉,在玉龍喀什河中又浸潤了千萬年,最終形成的圓潤光滑、質地堅硬、如凝脂般的寶玉,即為籽料。籽料外面的皮色,是其獨有的特徵;展示皮色是為了證明其"籽料"身份。


 


    研究皮色形成過程及其本質,方知皮色原是玉料雜質,多為玉料在河床長期浸潤過程中,周邊的鐵質、石墨等物質,在其表面解理或裂紋處,逐漸染色,在玉石表面或順其綹裂,留下紅、黃、青、黑各等色彩。


 


    新疆和田玉從新石器時代開始,經歷了夏商周時代、春秋戰國時代、秦漢魏晉時代、隋唐五代時期、元明清時代,走過了漫長曲折的輝煌之路。古玉器斷代一個重要依據,就是從玉質、形制、刀工、沁色等多個方面,從細微處辨識各個時代的特徵。任何一個年代流行的時尚,往往隱喻著人們的追求,往往有著深刻的時代政治經濟文化的背景。中國的玉文化,也走過了神器、禮器,並演繹成德玉,玉遂成為君子品德的象徵。"玉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鰓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博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所以,"君子無故,玉不離身。"在這種傳統文化背景下,美玉大多數時候自然是要追求"無瑕",皮色等雜質是要被玉匠想方設法剔除的。


 


    此間,也有不少時期,玉器加工追求俏色巧雕;當今時代,亦正流行。玉石多彩的皮色,在玉匠加工過程中巧妙地運用,往往增色不少,俏雕玉器成為流行的追捧。於是,最有權威的國玉因皮色靚麗而身價倍增,直引得全國乃至周邊國家的玉石紛紛來和田"留學",並專門染了皮色冒充和田籽料。


 


    自然界的萬事萬物,與人類社會都是相通的。存在即是真理,既有其歷史必然性,又有其深層的社會原因。念及此,聯想到組織部門選人育才以及為人處世之道,感觸有三。


 


    感觸一:現實社會少完人,選才勿求全責備。


 


    和田美玉應該沒有瑕疵,但是現實生活中,無瑕美玉極為罕見。玉匠選料,當然首選沒有瑕疵的上乘籽料;上乘稀少,退而求其次,只要玉質好,雖有些許雜質、裂紋,皆可入選;經反復琢磨,去雜質,修綹裂,仍可成器--瑕不掩瑜麼。


 


    如果把廟堂聖賢、人間君子比作無瑕美玉,現實生活中同樣罕見,芸芸眾生或多或少都有些許"瑕疵"。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所以,選人才也不應求全責備,只要本質是塊"真玉",德行優良,基礎扎實,即便有些缺點不足,只要無傷大雅,就可當做"籽料"拿來"琢磨"。玉不琢,不成器。人才的這些缺點,只要在適當的條件下培養歷練,反復"雕琢",仍堪大用。否則,"李雲龍們"也就沒得混了,更談不上立什麼戰功了。


 


    感觸二:揚長避短用人才,巧搭妙配出特色。


 


    當今玉石屆流行欣賞和收藏帶皮俏色和田玉,而且從追捧一塊玉石上有單一色彩發展到追捧多種色彩--玉上五彩,千金難買。因此現代玉雕工藝更是講究用足皮色,巧雕、俏雕,因材施"",把玉石雕刻當成一個系統工程。那些從技術上講本為雜質的皮色,絕不會被玉匠全部剔除,而是一定要靈活運用,為美玉錦上添花,有時甚至能起畫龍點睛之效,使得一塊有瑕疵的玉石價值倍增,真可謂化腐朽為神奇。


 


    現實社會,用人同理。如何看待人才的缺點,如何把"缺點"轉化為特點,如何充分利用好班子成員各自特點,組織搭配好一個領導班子,形成一個各盡所能、相得益彰的整體,大有學問。人人各有缺點和不足,能力突出的幹部往往個性也突出,或者說缺點也突出。比如:有些幹部工作有魄力,有闖勁,雷厲風行,但是總愛得罪人;有些幹部辦事沉穩,思考深入,講規矩,講原則,但是做事按部就班,缺乏激情;等等例證,不一而足。


 


    首先要認識每個成員的特點,分工做到揚長避短;其次要正視"缺點",換個視角看"缺點",在特定場合,也許就是推進工作的獨有特點;其三要科學組合,合理搭配,各盡所能,默契配合,一個班子就可能成為一個能力超群、特色鮮明的戰鬥集體了。


 


    感觸三:世間真情最可貴,有些缺點可親近。


 


    利益驅動之下,和田玉被各色人等瘋狂開採,玉龍喀什河滿目瘡痍,因此玉石巴紮上的好料越來越少了,玉石染色作假也就得以盛行。其手段大體有三類:一是將普通甚至劣質的山料染色偽裝成籽料;雖然是假籽料,但畢竟還是和田玉。二是將其他地區產量大、價格廉的玉石染色,偽裝成和田籽料,以次充好。三是索性拿人工合成的材料假冒和田玉籽料。


 


    大巴紮上,維族巴郎子賣玉也玩上了技巧:先是給你拿出一些皮色玉質皆次的劣等料,如看不上立馬拿出皮色好但玉質普通的料;仍看不上,再拿出玉質好但皮色普通的料;要是你還是看不上,很快你就可以拿到一塊看似玉質皮色俱佳的"上品"--這時候,你可就要小心了,你手裏拿到的,十有八九是塊假玉。也就是說,當你拿到一塊看不出任何瑕疵的玉石,只有兩種極端的可能--一是你有幸拿到了玉中極品,你撿了漏;二是你拿到的是徹頭徹尾的假玉。經常逛玉石巴紮的都明白:撿漏幾率極低,基本不可能;在大巴紮如若看到"無暇美玉",多是一笑棄之。


 


    現實社會就是一個大巴紮。潔白無瑕的真君子已經極其稀少了,你所能見到的都是有著或多或少缺點毛病的普通人。與人交往,要看重其本質,包容其缺點。同樣,自己有缺點,盡可能改正,尤其是致命的缺點,必須磨礪祛除。但是又大可不必過於苛求自己凡事做到完美無缺。自己有些缺點並不可怕,但是千萬不要遮掩、偽裝;有時候,無傷大雅的缺點和不足,還可能成為一個人獨有的個性,讓人感到真實,可以親近,至少是塊可以雕琢的"真玉"。如果一個人,時時給人的感覺都是真理和正義的化身,處處都顯得完美無缺,從他身上你幾乎無法發現任何缺點--這樣的人,你敢和他打交道麼?


 


    歸根到底,一塊玉料是否有價值,瑕疵多少固然需要考察,大前提是它必須是塊真玉,否則一切無從談起。人才是否勘為大用,缺點不足固然要考察,大前提是他必須有良好的德行才幹。幹部選拔任用,講究德才兼備,但是必須強調"以德為先"


 


    也有一種玩家,專門玩"皮子"--玉質不佳,但皮色極其鮮亮。下功夫雕琢一下,外表倒也頗為惹眼。但這等貨色,終因玉質極差,難成大器,不入大雅之堂,市場上,當然也賣不出好價錢。


 


    作者:陳銳軍,中建總公司援疆幹部,現任兵團14師師黨委常委,副師長


 


    資料補充:甲骨文中的“玉”字, 形容的是用一條繩索串著三塊玉石。這個字, 實與“王”字相同,無非“王”字中間一橫靠上點, 而“玉”字中間的那橫與其他兩橫是間距相等(並無一現在“玉”字右下的那一點,用那一點來區分“玉”與“王”, 開始於漢代) 。難怪《說文解字注》在“王部”中將“玉”解釋為帝王的“王”字,並說“王”乃是“天下所歸往者”。為什麼“天下所歸往者”被形容為“王”? 注中說, 那是以為“王”, 指的是“參通”天地人者,而“王”與“玉”, 一方是貫通天地人的人, 一方是貫通天地人的物, 二者相通、相生、相照, 用同一個字來形容,指的實在便是能夠貫通天地人的“人物”或“物人”。


 


 


該文章出自《珠寶實驗室官方Blog,原文鏈結:http://www.jewelry-lab.cn/blog/read.php/1700.htm 轉載請務必保留此鏈結,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iher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